 
- 积分
- 24259
- 威望
- 200 点
- 铜板
- 13194 枚
- 西秦金币
- 0 个
- 鲜花
- 0 朵
- 在线时间
- 224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3-1-28
|

楼主 |
发表于
2025-8-4 09:5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为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支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自贡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以“科学规划、精准监测、系统评估”为原则,于近期圆满完成本年度首轮生态质量地面监测任务。
谋定后动,夯实监测根基
图片
坚持“技术先行、方案引领”,确保监测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规划布局。依据《2025年四川省生态质量监测工作方案》,结合我市森林、农田、城乡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科学布设监测样线,优化点位可达性与代表性。强化能力储备。组织生态质量监测技术骨干参加省级专项培训,深入学习《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配齐专业装备,确保“人装匹配”。细化应急预案。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特点,制定“抢晴监测”动态计划,建立天气响应机制,保障监测窗口高效利用。
专家赋能,提升实战水平
图片
图片
依托省级技术支撑,实现“学用结合、以干促能”。理论实操双融合。邀请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专家赴现场开展“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指导,通过“以学促干、以干代训”参训人员系统掌握植物群落、蝶类、两栖类等指示生物类群监测方法,提升队伍实操能力。跟学试测强根基。监测人员全程参与专家带队监测,在飞龙峡森林公园、釜溪河流域湿地等典型样地同步开展观测演练,快速掌握标准化流程,有效增强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实操水平。
攻坚克难,精准采集数据
图片
战酷暑抢天时。面对工作内容繁多、工作基础薄弱等诸多困难,监测团队克服持续高温酷暑与突发暴雨等不利因素,严格遵循各种类观测时段要求,利用晴好窗口“抢晴作业”,队员背负设备徒步穿越泥泞农田、密林湿地,日均工作时长达10小时。细观测保质量。在预设样线上耐心追踪快速活动的指示生物,细致记录形态特征与行为模式,首轮监测累计记录植物群落14种、鸟类51种、琉璃蛱蝶、玉带凤蝶等蝴蝶40种,四川峡口蛙、沼蛙等两栖类8种,调查结果充分反映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本轮监测标志自贡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质量地面监测能力实现“从初步探索到系统规范”的跃升。下一步,自贡站将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建立生态质量数据库,为区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供稿:四川省自贡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