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社会现象系列文章,请点击右上方“关注”,原创不易,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客观描述现在的社会现象,不是否定现代社会的进步,更不是“带节奏”;在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对于各种社会现象谁都不是“权威”,更不敢轻言论孰是孰非。牢记古人教诲: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知得失,以铜为鉴正衣冠。
对于统计部门每次发布的“权威“数据,作为吃瓜群众总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我们切身感受到、看到和听到的与之相距甚远,是我们的格局太小,还是站的位置太低,但看到每次发布会上以及发布会后林林总总的评论,又似乎懂了点什么。
实际上对于数据的好坏、多少、增长还是下降……包括未来数据到底如何变化,那是统计部门、专家、学者的事情,这可能算得上一门玄学,老百姓更关注的是口袋是空了还是满了,生活消费涨了还是跌了,数据似乎不太关注。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是统计部门在新闻发布上掷地有声的发言。不过仔细一想,这句话从统计部门说出来怎么感觉这么奇怪,他们哪里来的信心?谁给的勇气?还是说数据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等下一场发布后就可以正式公布于天下。
按照老百姓和理解,统计部门是对已发发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归纳,然后通过专业工具和知识分析,发布出来的数据一定是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公布数据、并对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做出一定解释即可。而不需要阐述过多的观点和意见,更不需要表态所谓的信心。对于未来的预期应由主管机构来说明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真的与统计部门没有一丝关系。
“一周工作一小时及以上属于就业“,这句话来自同一部门,同一人。关于就业的定义,应该属于劳动保障部的部门,统计部门什么时候占了其他部门的窝,抢了别人的饭碗可不合适。对劳动合同法定义的用工方式不了解,什么叫劳动关系?对于法律明确界定的劳动用工方式有哪些?对就业的定义是啥?企业用工和老百姓工作需要缴纳社保不?……,如果确实不了解,就单纯地好好公布一下数据就行了。
“每周工作一小时”这可能是某些部门、某些人每周的工作时间,在他们这层面的心目中,每周工作一小时的收入已经足够多了,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每周只需工作一个小时也足够小孩上学、医疗、还房贷以及家庭所有开支;这位把大实话说出来了,帮老百姓提前实现了“可能永远现实不了的理想生活—每周工作1小时足矣”。
再看看近期同一部门、同一人在谈到大学生就业率问题时,大家的跟帖和发言,似乎真像就在“民间”,不过真佩服在这种场合不关于评论的勇气,不知道是对数据特别有信心,还是现场工作人员失误忘记关闭评论了?
统计部门的这种操作,我们善意地理解为传播积极信号、提振大家士气、坚持信心。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对于过去的数据和实际情况大家心知肚明,虽然不够全面,但“概率”和“方向”不会有太多偏差,确实看不懂发布的这种数据来源于何处,所谓的“信心”有来自哪里。
老百姓的声音都在评论里
类似数据发布会社会上都会存在一部分质疑其真实性,公布的数据和个人切实体会有较大差距,希望这是个人的错觉,更不应该怀疑数据的真伪,毕竟这些数据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到后续的政策,希望这是老百姓“一叶障目”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