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我就不怕你。”其中提到的“河东王”,就是指自流井经营盐业、富甲郡邑、门旺族兴的王宝善祠木支族——王三畏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七月二十一日,王三畏堂家族又喜添一丁,他就是后来在我国弹道学和**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军工专家王道周。
王道周(1895—1977)
王道周出生于富顺县仙滩场河底坝(今沿滩区卫坪街道付家村),8岁丧母,崇尚西学的父亲王直谦(大盐商王朗云堂侄孙)便送其入读由王三畏堂兴办的树人学堂、学校管理严谨、设有理化实验室、体育操场等完备设施,并高薪聘用三名日本教员,王道周较早接受了新式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勤奋,这为后来留学打下了基础。1912年,17岁的王道周随大哥王禹平、四哥王则余及族兄王野从、王恩溥等东渡日本,先入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私立学校成城中学,学习日语和补习功课。
少年时期的王道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对祖国领土及主权的蚕食鲸吞,深知“落后就要挨打”,于是萌生了通过科技强军拯救祖国于危亡的强烈愿望。三年高等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并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科学习。1922年,王道周顺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归国。
回国后的王道周,并没有承袭祖业谋职于盐场,而是选择到由吴玉章任校长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教授应用化学。同年,受邀筹建沈阳兵工厂**厂,并任兵工厂主任工程师。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很快沦陷,沈阳兵工厂被日军占领,王道周携家人暂避在一所医院。在事变的第四天,王道周携家眷秘密潜行至上海。
经老同学引荐,王道周进上海龙华兵工厂任主任工程师。生活刚刚安顿就绪,“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军入侵。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王道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支持抗战,并组织潜水员运**炸日本海军舰队的旗舰“出云号”,尽管未成功,但打击了敌军嚣张气焰。上海失守后,龙华兵工厂停办。他再次携家眷辗转到南京,在位于中华门外金陵制造局对面的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前身为汉阳兵工专门学校)任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道周再次携家眷,经香港绕道海防、河内、昆明、成都,回家乡自贡暂避战乱。次年初夏,王道周返回已西迁到重庆的兵工专门学校,重操教书旧业。在10余年教学期间,王道周主讲内弹道学和**学,并亲自编著相关教科书,为培养我国的军事工业技术人才,呕心沥血,功劳卓著,深受学生尊敬。
他在装药方式、配方、形状以及消灭炮口火焰,减轻炮膛烧蚀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王道周培养的学生大都成为了事业有成的军工专家,王铨(1905—1975)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曾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第五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获评中国兵器系统先进工作者,是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列席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此外,王道周的两个儿子王方定、王方正也选择了国防科研事业,其中王方定成为了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颗原**爆炸时的中子点火器设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