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隔代亲,孙子、孙女找爷爷、奶奶帮忙,老人家一定会尽量满足。然而,有骗子就是利用老人“爱孙心切”的心理,通过冒充受害人的孙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近日,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郭老太太接到“孙子”的电话,险些被骗走5万元。 9月4日11时许,郭老太太(76岁)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她的孙子某某,和她寒暄了几句。次日大概相同的时间,郭老太太又接到“孙子”的电话,“孙子”急匆匆地说自己在外面惹了祸,急需5万元到医院交押金救人。心急之下,郭老太太当即表示马上去凑钱。郭老太太挂掉电话没多久,刚好她的儿子吴某看见母亲有些反常,就询问怎么回事。听郭老太太说出事情经过,吴某意识到可能是骗局,立即报警。 荔湾区公安分局东沙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断定这又是一起“冒充熟人”的诈骗案件。办案民警决定将计就计,让郭老太太与诈骗分子见面,同时布控警力伺机抓捕。当天18时许,当嫌疑人出现并与郭老太太交接现金时,警方成功将蓝某(男,19岁)等两名诈骗嫌疑人抓获。很快,另一组办案民警在村口附近将另外两名开车接应的同伙抓获。至此,4名“冒充熟人”诈骗团伙成员全部落网。 目前,4名嫌疑人已被荔湾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解析“冒充孙子”骗局 一是获取信息:骗子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获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等,以便进行精准诈骗; 二是建立信任:骗子会提前数日冒充老年人的孙辈,通过电话多次与老年人建立联系,嘘寒问暖,降低老年人的防范意识; 三是制造紧急情况:骗子会以突发事件为由,如打架伤人、被警察抓走、遭遇交通事故等,制造紧张氛围,让老年人陷入紧张焦虑状态; 四是提出资金需求:骗子会以“私了”“赔偿”“保证金”等由头提出资金需求,并以“坐牢”“留案底”等严重后果让老年人产生担忧畏惧情绪; 五是要求保密:为了防止诈骗行为被揭露,骗子会以“担心被责骂”等理由,要求老年人保密,不要告诉其他家庭成员; 六是上门取款:骗子可能会安排同伙扮演“朋友”“律师”等角色上门取款,或者要求老年人到指定地点进行现金交接; 七是诈骗成功后失联:一旦诈骗成功,骗子会立即切断所有联系,老年人往往因为反应速度较慢、证据意识不强等,错失挽回损失的良机。 如何防范骗局?谨记五措施 一是提高警惕:老年人要警惕陌生来电,尤其是那些声称有紧急情况的电话,不要轻易相信。 二是核实信息:接到此类电话时,应先与家人或亲友核实情况,不要直接转账或汇款。 三是保密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信息、手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 四是使用来电显示:家中座机应具备来电显示功能,对非常规号码的陌生来电保持警惕。 五是求助专业人士:如果不确定是否被骗,可以向银行工作人员或拨打“110”电话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