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卖平台的“红黄大战”打的火热,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围绕着骑手社保问题、骑手多平台接单等多个问题展开“对决”,这样的场景可真是很久没遇到过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媒体人不禁发问“为什么外卖骑手不能像网约车那样在几个平台之间共享?”

图源:滴滴和高德小程序截图
财视传播留意到,在滴滴、高德上打车,顾客可以选择同时叫其他平台的司机,在高德上叫车直接就是多个平台的车源。如果说高德自营的网约车平台“火箭出行”车源不够需要补充的话,那么作为行业龙头的滴滴也为部分友商开放了订单。据财视传播亲测,用滴滴在北京叫车,就可以勾选同时叫首汽约车、花小猪正价版、飞嘀打车、阳光出行等平台的车辆。
共享车源的方式,为什么不能套用到外卖行业呢?共享的骑手大家一起承担社保,订单配送的路线是不是也可以更好地优化呢?
专职骑手与兼职骑手
据公众号“东先生说”表示,骑手主要为两类:专送骑手、众包骑手(兼职骑手),2/3的骑手在各外卖平台间共享。
1、直营城市的专送骑手:通常在一二线城市,专送骑手由平台直接管理,不通过代理商站点,骑手与平台签订劳动合同或合作协议,需接受统一排班。收入结构为底薪+提成,稳定性较高,但需承担差评罚款;
2、非直营城市的专送骑手:通常在三四线城市,与代理商签订协议,也有奖惩机制,也可能有底薪。代理商需完成美团指标,否则可能被替换;
3、众包骑手:在哪类城市都有。与专送骑手形成对比,这块占比更高,覆盖配送范围更广,组织形式更松散。骑手通过APP自主接单,无固定工作时间或区域限制,可覆盖5公里以上长尾订单。

图源:摄图网
此外,还有半众包(叫乐享/优享)骑手,形成更丰富的运力补充。这类骑手需固定时段在线(如午晚高峰),不可拒单,准时率要求≥95%;
财视传播从北京通州万达商圈的某外卖骑手站点处了解到,该站点的专职骑手计价方式会根据每月所跑的单量分阶梯进行,比如1-500单每单3元,500-1000单则能达到5元,1000单以上能达到8元(以上数据均为举例,并非实际数值)。
该平台普通的外卖小哥一天大概能跑30到40单左右。如果是刚入行的新手,在熟悉环境和业务之前,可能一天只能跑20单左右。但随着逐渐熟悉附近的商家和小区的位置,以及掌握了一些跑单技巧,业务水平逐渐提高,每天可送40到50单左右,若是每天都能在40单以上,综合下来每月到手能有1万多。据说站点的“单王”每天除了睡觉都在跑单,最高的时候一天能达到90多单,他的月薪已经在2万以上了。
外卖四重护城河,头部平台不会愿意开放共享
据公众号“小仙儿老师”分析,外卖业务存在四道“护城河”共同决定一个平台是否能成功,分别是供给端、需求端、履约端和运营端,其守卫者分别是商家、消费者、骑手和平台自己。
供给端的商家在外卖平台生态中主要考虑几点:
1、订单被取消的成本分担:顾客退单率涉及成本损耗。
2、配送时效性:菜品保温保鲜涉及顾客满意度和复购。
3、以及平台使用费率的成本问题:平台抽成涉及实际收益。
需求端的消费者可以用三个维度来刻画:
1、想要的餐食存不存在。
2、餐食的配送速度。
3、餐食到手的总价格水平。
履约端的骑手更在意的是高赚钱效率,同样劳动一个小时,可以得到更多报酬:
1、有足够充裕的订单量可分配:由消费者对平台的需求量决定。
2、订单本身具有足够的质量:由订单密度及平台算法质量决定。
3、骑手的完成率:由个人能力及勤劳度决定。
运营端的效率及迭代也同样重要:朴素观点来看,骑手的数量直接决定了配送履约环节的效率。但是骑手数量只是基础,优质的订单派送算法才是效率做乘数效应的关键。
四道“护城河”是交织网状的存在。譬如单拉商家入驻,如果没有匹配的履约和订单量做支持,供应端是没有太大动力久留;单纯雇佣某个数量的骑手运力,如果没有足够赚钱效应作为吸引力,依旧是效率的浪费,模式无法稳住。在网状护城河面前,任何一个维度的短板没准备好,都会直接拉胯其他几个维度的效率。
履约端的骑手作为外卖平台的重要“护城河”之一,是很难拿出来与友商共享的战略资源。尤其是作为行业头部的企业,更不愿意主动抹平自己的优势。
另外,“小仙儿老师”还表示,外卖业务与网约车不同,很难产生尾部流量溢出的机会。网约车在下单前,其实并不确定哪家平台可以提供此刻的最佳供给方案,尤其是高峰期需求溢出的时候,多平台下单就给了尾部流量机会。但是外卖业务在单一时间窗口的下单具有排它性,不具备多平台同时发需求的逻辑,这导致很难出现尾部流量溢出的情况,反倒越是高峰期,客户越是倾向于高稳定性的优质履约平台来保障需求。

图源:摄图网
不过据公众号“NewBorn新生”表示,外卖行业还是存在尾部流量溢出共享平台订单现象的,美团与达达、闪送等第三方配送平台建立了接口,商家在美团后台可直接选择"自配送"模式并接入第三方运力。例如,商家通过美团外卖后台勾选"达达配送"选项,订单会自动同步至达达系统派单。在高峰时段或运力不足时,美团系统会智能判断并将部分订单转交给合作平台。例如,暴雨天气时,系统可能将超时风险高的订单转发达达,由达达骑手接单配送。
但仅仅是部分配送不过来的订单流出并不能达到骑手和平台之间的真正共赢,假如能够突破阻碍实现多个平台骑手之间的共享,那么多个平台在同一区域的订单就可以实现一起派送,效率优化的同时也能让骑手在配送过程中不必用命抢时间。此外,统一对骑手进行规划管理还能对企业的社保压力进行分摊。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实现从竞争走向竞合的良性循环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文明讨论。
内容参考:
《深入拆解:外卖业务的四重护城河》作者:小仙儿公众号:小仙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