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憩辽东大孤山 -----香生行吟录・南湖夜话卷之三 远远就望见一座不太高也不太陡的青灰色的山。雾气刚散开,山影像一团浓淡不匀的水墨画。引人注意的,恰如其名 “大孤山”—— 在平原中孤而不群地冒出这样一座山,想不被关注都难。车过山下时见有路上山,这名字听着耳熟,明知不是 “大孤小孤江中央” 的那座,却也想驱车上去看看。 原来我们已来到黄海之滨,这里是丹东市辖下东港市孤山镇。地处大洋河入海口右岸,此山孤峙河口海滨,不仅景色秀丽,更兼人文荟萃。山间有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集 “佛、道、儒” 三教道场于一体,是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信众寻求精神慰藉与心灵寄托的圣地,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大孤山古建筑群分上庙、下庙。上庙由药王殿、玉皇殿、真武庙、圣水宫、龙王殿、佛爷殿、三霄娘娘殿、观海亭和佛塔组成;下庙含吕祖亭、天后宫、关帝殿、财神殿、文昌宫、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天王殿和古戏楼。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如今公路只通至下庙山门大牌坊前的停车场,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技艺精湛,雕梁画栋、垂脊飞甍、斗拱雀替、砖雕壁画,呈现出一派大气磅礴的民族建筑风采。 戏楼正唱着花鼓剧《花为媒》,喇叭里的唱腔裹着风翻过山脊。虽已过四月十八的庙会,许是遇上了集市或其他活动,货摊从戏楼根部一直铺到山脚。虽有几处稀疏地带,不少老汉仍见缝插针地蹲在地上卖鹿岛虾皮和土产蔬果;几个戴头巾的妇人正向游客推销柞蚕丝帕,顺手将弄乱的商品按花色摆成扇形。还有穿校服的小姑娘嬉笑着在人群里转圈跑,停车场也基本满了,车顶车窗都闪着明晃晃的阳光。 上庙以玉皇殿为中心,殿宇虽小,却有象征九重天的九级台阶,设计精巧气派。殿内 “宝相莲花”“天兵天将” 等砖雕极为精致,其余建筑依山势构筑,层层递升,错落有致,共同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氛围与独特的道教建筑韵味。主供的玉皇大帝身为众神之王,神权最大,既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又掌管宇宙万物的兴衰祸福 —— 或许这正是大孤山的根与魂。圣水宫前有眼活泉,石缝渗出的水在青石板上积成小潭。守泉的老道说这水与黄海相通,俯身掬起一捧,轻尝果然带着咸涩的海味。转身恰见龙王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鳞片般的波光,想起刚才在玉皇殿银杏树下听的传说:最大那棵需四人合抱的银杏树,是唐时杨玉环东渡日本前亲手所栽。据传马嵬坡兵变中被处死的杨贵妃是替身,唐玄宗委托安部仲麻吕护送其海外避难。杨玉环特意以银杏双心叶象征与李隆基的心心相印,让长寿的银杏扎根大孤山,寄托天长地久的绵绵情意。山上还有 “安部仲麻吕遗迹碑”,但此碑立于日寇占领时期,真伪不言而喻。 香火最盛的当属天仙圣母殿。天仙圣母即财神赵公元帅的三位女儿 —— 云霄、碧霄、琼霄,合称三霄娘娘。她们在道教中执掌混元金斗、金蛟剪、缚龙索,既与生命诞生密切相关,被视为送子娘娘的化身,又因镇蛟缚龙的神职堪称海神,在民间威信极高。每年旧历四月十八是她们的诞辰,天仙宫的道士与信徒会为庆圣诞兴办庙会。地方志记载,早在宋代便有庙会,集会地址在下庙戏楼广场,鼎盛于清代乾隆年间,重修三霄海神娘娘庙时,香火顺着山脊直漫向海面…… 登上观海亭,视野豁然开朗。黄海在山脚下蓝得纯粹,大洋河如玉带般飘逸而来,无怨无悔地消融于入海口。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大鹿岛已遥遥在望,隐约如一枚大青螺。海风卷着松涛拂来,清爽宜人;远天一片云白得发亮,注目间竟觉似有电光一闪。卖茶的大娘说这是 “鹿门海市” 的前兆,运气好能看见海底宫殿。虽未得见海市蜃楼,却从大孤山新景 “老君骑牛”“孔子迎宾” 像,以及 “道法自然”“学而时习之”“佛光普照” 的匾额题字中,感受到一种三教同源、九流一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有人说:佛道儒在这里不是三尊孤立的像,而是海雾里互相取暖的三团火。道家作法的铜铃、佛殿的木鱼声与学校的读书声,交缠成岁月的脚步声。香客求的平安、渔民盼的丰收、读书人祈的功名,最终都融进这方寸山海间。这正是大孤山的独特魅力 —— 比那些泾渭分明的寺庙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值得一提的是大孤山古建筑群的三大奇观:古戏楼的屋顶、关帝殿三重檐门楼中部的两条无角草龙,以及倒坐的观音阁(因坐南面北,当地人称为 “倒坐庙”)建筑特色一眼可见,倒是观音阁的古联通俗有味,录来作结,供诸君感悟:上联 “问大士为何倒坐”,下联 “叹世人不肯回头”。 (参差式八行体新律)
辽东大孤山誉传华夏 黄海之滨聚三教烟霞 百家一理天地人共融宇宙 万法同门佛道儒合建广厦 天下山峰多半是出路尽头 世上寺庙无不为信仰牵挂 数不清潮起潮落几许 只记得庙会四月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