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5时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期上线啦。这期的主题是《利用社会教育场馆资源,赋能少年成长》,主讲嘉宾是史马子小学原校长王欢、天津教科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李勇。本期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要利用教育场馆资源有助孩子成长,如何让孩子们在社会教育场馆中实现深度学习,学校和家庭如何组织和带领孩子到社会教育场馆中进行研活动和在场景中接受教育。 荣中关工委主任在收看本期公开课后有如下收获: 利用社会教育场馆资源赋能中学生成长,核心是打破校园边界,将场馆的实物资源、场景体验、专业服务转化为中学生认知拓展、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的“第二课堂”,弥补传统课堂在实践性、情境性、个性化上的局限。 一、社会教音场馆资源有哪些? 按功能可分为4大类,社会教育场馆并非单一的“博物馆”,而是覆盖多领域、能满是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场馆 集群,具体可分为以下4类: 1、知识科普类场馆,功能是:传递科学知识,激发探索兴趣。其场馆有:科技馆、天文馆、海洋馆,植物博物馆、航天航空博物馆。海洋馆、航宾航天博物。 2、文化传承类场馆馆,功能是承载历史记忆,培养文化认同。其场馆有国家/地方历史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民俗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档案馆 。 3、实践体验类场馆 ,功能是锻炼动手能力、强化协作意识 。其场馆有:青少年活动中心、职业体验馆(如模拟银行、医院)、创客空间、劳动实践基地、科技馆互动实验室 。 4、艺术熏陶类场馆,其功能是: 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其场馆有: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书法/绘画展览馆、非遗手工艺体验馆(如陶艺、剪纸) 二、社会教育场馆资源对中学生成长的三大核心作用 场场资源安价值,在于它能提供课堂内无法复制的“沉浸式学习场景”,从认知、能力、 价值现三个维度赋能成长: 1、具象化认知,破解课堂抽象难题。中学生在课本中学习的“万有引力”、“恐龙演化”、“古代青铜器”等知识,往往是抽象的文字或图片;而在科技馆的力学实验台、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展柜历史博物馆的实物前,抽象知识会转化为可触摸、可观察、可互动的“具象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知识联结,比如在天文馆通过球幕影院感受宇宙浩瀚,远比课本插图更易理解“星系结构”。 2、实践化赋能,弥补校园能力短板 传统课堂以“听、记、练”为主,而场馆则是“做、试、创”的天然场所:在创客空间组装机器人,能锻炼动手能力与编程能力;在职业体验馆中模拟“小医生”、“小护士”,能培养责任意识与沟通能力;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作物,能理解“付出与收获”的现实逻辑——这些实践恰恰是中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也是校园教育中难以系统开展的部分。 3、立体化引导,塑造正向价值观场馆的“场景叙事”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在革命纪念馆看到先烈的书信、遗物,此课本中的“英雄事迹”更易激发爱国情怀;在非遗体验馆跟着传承人学扎染,能直观感受“文化传承”的意义;在自然博物馆观察“生物多样性”展区,能建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情境化价值观引导”,远比说教更有感染力。 三、怎样利用社会教育场馆资源? 需要四方联动落地:要让场馆资源真正赋能中学生,不能停留在“偶尔参观”,需学校、场馆、家庭、学生形成联动,把“一次性体验”变成“常态化成长助力”: 1、学校如何利用社会教育场馆资源赋能学生成长? 学校:从“零散参观”到“课程融合”,让场馆成为“校外课堂”,学校是资源整合的核心,学校要主动将场馆纳入教学体系: 1>开发“场馆研学课”,比如历史老师结合“古代史”课程,提前设计任务单(如“寻找3件唐代文物,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开展“带着问题的研学”,而非“走马观花”; 2>建立“场馆合作机制”:与本地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将“机器人课程”“陶艺课”等实践类课程直接放在场馆开展,利用场馆的专业设备(如3D打印机、陶艺窑炉)提升教学效果; 3>分层设计活动:针对初一学生开展“文化启蒙类”场馆活动(如民俗博物馆),针对初三学生开展“职业探索类”活动(如职业体验馆),匹配不同年级的成长需求。 2、场馆如何发挥教育功能,赋能孩子们成长? 场馆要从“被动展示”到“主动服务”,适配中学生需求 场馆需放下“单向输出”思维,要主动贴近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1>设计“中学生专属内容”:比如种技馆要主方推出“周末科学工作坊”,(如“自制简易望远镜”),历史博物馆要开发“文 物修复模拟体验”(用仿制品让学生尝试清理、拼接),降低中学生的参与门槛; 2> 提供“轻量化讲解服务”: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讲解语言,用“提问式讲解”(如“大家猜猜这件青铜器上的花纹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甚至邀请中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深化参与感; 3> 开放“线上资源补充”:对于无法实地参观的学生,场馆可上线“数字展厅”“文物科普短视频”,让资源触达更广泛(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可在线查看文物细节)。 3、家庭如何利用社会教育场馆开展家庭教育?家庭要从“陪同打卡”到“引导探索”,做场馆学习的“延伸者”,家庭是社会场馆体验的“延伸环节”家长的引导能让体验效果翻倍。 家长如何利用社会教育场馆资源,赋能孩子成长? 1>提前“做功课”:带孩子去场馆前,简单了解场馆的核心展区(如“今天我们去自然博物馆,重点看‘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展区,你可以先想想‘为什么那时会出现很多新生物’”),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索; 2>事后“聊收获”:参观后和孩子交流(如“今天在科技馆玩的‘水力发电’实验,你觉得和家里用的电有什么关系?”),帮助孩子梳理体验中的思考,把“玩”转化为“成长收获”; 3>利用“碎片化时间”:周末不必刻意安排“长途场馆行”,家附近的社区文化馆、小型科技馆(如城市中的“科学驿站”),也能成为日常拓展的小场景。 4、学生要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探索”,做自身成长的“主动者”。中要生需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社会教育场馆资源成为“自主学习的阵地”。要做到: 1>带着“目标”去场馆:比如对“生物”感兴趣,可专门聚焦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展区”,甚至记录下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北极熊的毛是透明的”),回去后查资料解决; 2>尝试“深度参与”:主动报名场馆的“青少年志愿者”“研学营”,比如在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在科技馆协助引导游客,这些经历能提升责任意识与社交能力; 3>用“输出”巩固收获:参观后写一篇短文、画一幅思维导图,或给同学讲解“场馆里的有趣发现”——“输出”的过程,正是对知识与体验的二次消化。 总之,社绍教育场馆资源不是“校园教育的补充”,而是我们中学生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它的价值落地,关键在于从“偶尔参观”转向“课程化、常态化、个性化”的利用 ——只有学校主动整合、场馆主动适配、家庭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让场馆资源真正转化为中学生认知拓展、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的“成长动能”。 荣中关工委 2025年8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