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将至,不少人已经在计划长途旅行、自驾返乡或宅家“放空”。然而,一种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疾病,也在不知不觉中“潜伏”于假期中。 9月30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获悉,近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张强,其仅因一次轻微的扭伤,卧床十余天,就诱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最终发展为肺栓塞,面临生命危险。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血管外科博士姚佐懿与患者张强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血管外科博士姚佐懿介绍,长时间久坐不动或卧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诱因之一。“这种病也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尤其高发于长假期间。每年五一、国庆后,我们科室收治的相关患者数量相比平时都会增加2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形成肺栓塞,轻则胸痛气促,重则可能危及生命。” 脚闪一下,卧床十天 患者险些被“血栓夺命” “我就是脚闪了一下,没想到竟然住院了。”患者张强(化名)躺在病床上,仍心有余悸。 张强回忆,半个月前,他在上下楼梯时不慎轻微扭伤了脚。“本想着休息几天就好,便在家卧床养伤。但一躺就是十多天,后面腿部逐渐胀痛,甚至开始呼吸不适,于是前来就医,没想到竟然诊断出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目前,经过手术,他已能下床活动。 “这类患者并不少见。”姚佐懿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因为久坐、久躺引起的,“静脉血液在人体内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如果某个部位受到压迫、血流受阻,就容易形成血凝块,也就是血栓。腿部因为受重力影响,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姚佐懿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血栓有可能随静脉系统回流至心脏,再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一旦形成致命性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这名患者的肺栓塞,基本可以确定就是由下肢血栓脱落所致。” 姚佐懿还提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并发症是“股青肿”——一些患者的血栓堵塞范围极广,导致下肢血液无法回流,腿部高度肿胀并引起动脉痉挛、缺血,迅速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肢体坏死。“一旦发展到股青肿,肌肉可能已经部分坏死,即便‘打通’血管,也可能因毒素回流引发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脓毒血症,死亡率很高。” 为此,姚佐懿提醒,一旦怀疑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假期后患者数量会增加20%左右” 长假出行,血栓“高发期”来了 “事实上,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高发于长假期间,尤其是五一、国庆和春节假期。”姚佐懿说,假期中,很多市民倾向于选择自驾游,以及乘坐飞机、火车、高铁长途旅行。“长时间处于狭窄空间,肢体呈弯曲状态且缺乏活动,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此外,旅途中缺水,也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血栓形成。每年长假后,我们科室收治的相关患者数量都会比平时高20%左右。” 那么,如何识别血栓的“早期信号”?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表现为腿部的肿胀、疼痛,尤其是小腿后方的疼痛,甚至伴有皮肤的发热、发红。”姚佐懿说,“若血栓随着血液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则会出现胸闷胸痛,甚至头晕的症状。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肺栓塞,死亡风险就会大大提高,因此一定要尽快就医。” 姚佐懿提到,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一些高发群体。“老年人血液黏稠度本身就高,再加上活动减少,风险更大。”此外,患有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或有易栓症、长期卧床史的患者,也要特别注意。但他也表示,即便是健康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就有形成血栓的风险。” 临近国庆、中秋假期,姚佐懿再次提醒广大市民:不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家中休息,都要保持双腿的适当活动,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如果是自驾长途旅行,每隔1小时左右,建议在服务区停车休息一下,活动活动腿部,促进血液回流;如果乘坐火车、长途汽车,也可以在车上做一些简单的勾脚尖动作,帮助下肢血液循环。”姚佐懿说,即便是不出门,节日期间长时间窝在沙发上、床上玩手机,也不能忽视腿部活动。“别因为图舒服,长时间躺着不动,反而诱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那就得不偿失了。”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报道 编辑 郭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