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孩子不会好好说话了吗?”最近,程女士在潮新闻“记者帮”栏目留下的困惑,引发广泛共鸣。她的留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涟漪不断扩散—— 我的孩子14岁,当我叮嘱“快点写作业”,他回:“那咋了”;我提醒“饭菜要凉了”,他还是:“那咋了”;我严肃地说“好好说话”,他依然拖着长音:“那~咋~了~”。 “我不喜欢孩子的言行举止被网络所裹挟。”这位妈妈坚定地表示。 10月19日,“文小叨老师”发布的一段视频也在社交平台上道出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心声:“喜欢说这些话的是偷懒的人,因为只要说这些话,他就可以停止思考。当孩子脑袋里只有网络热词时,那些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成语、谚语,歇后语都不会用了。” “包的”“那咋了”“你个老六”“六百六十六”……这些网络词汇是如何成为一些孩子下意识的习惯并流行起来的? “只要有手机都会说啊。”初三学生小童的一句话,点破了现实,“有时候就是觉得好玩,大家都说,你不说就显得很另类。” 这些词来自哪里?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说?除了说这些,还能说什么? 这两天,就此话题,我们走进了多所中小学。  同学传同学, 这些词很流行 “包的!”“如何呢?”“那咋了”“六百六十六”……这些词在小学生群体里确实挺流行。 “妈妈说写完作业可以玩一会儿,我就会说‘包的包的’!”杭州某小学二年级的瑞瑞经常在需要表述“必须的”这个语境时使用网络热词,他身边的同学纷纷点头,表示也经常会使用这个词。 天天同学回答得很快:“和同学开玩笑时会说,大家都觉得好玩。比如有人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底下就会有人小声说‘演都不演了’,然后大家都偷偷笑。” 这些网络热词的传播路径出奇一致——同学传同学,高年级传低年级。 四年级的小雪说:“我们小区有个群,里面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经常发这些词,看着看着就会了。”问小雪是否知道这个词的原始含义,她摇摇头:“大家都这么说,觉得挺酷的。” “有时候听不懂同学们在说什么,接不上话会感觉难受。”另一个同学补充,“我只有一个能打电话的手表,四年级以后妈妈不让我玩手机。”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家长都会严格管控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这类孩子往往对网络热词知之甚少。 “我做完作业,妈妈就让我玩半小时手机。”一个男生说,他在社交平台上学会了不少网络用语,“我知道什么时候能说,什么时候不能说。” “我从来不说这些词。”婷婷表示,“说了就会被妈妈说。”她身边的同学也附和:“有些词听着不太好,我们不能说。” 杭州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李老师教语文11年,据她观察,现在很多家长对网络用语比较谨慎,“一旦发现孩子说这些词,会立即制止”,因此班上真正经常说网络热词的孩子不多。 李老师说,低年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分辨力较低,她平时也会特别注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词汇。 这些梗用多了, 表达力会匮乏吗 “我们班很多人说的!”杭州某中学707班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坐在第一排的小徐同学告诉记者:“这些词并不是最近才开始流行的,有一阵子了,一出来就开始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转眼全班都会了。” 调查显示,该班25名学生接触网络热词全部通过同学日常交流自然习得。“用这些词聊天特别有梗。”小丁同学晃着脑袋解释,“刚入学那会儿,说句‘尊嘟假嘟’立马就和同学拉近距离了。”课间休息时,“包的”“天塌了”“尊嘟假嘟”等词此起彼伏。 初中生们认为,这些浓缩的表达能瞬间传递情绪,但他们也强调了使用边界:“我们很少在老师面前说,写作文更是严格区分场合。”孩子们心照不宣地捂嘴笑:“语文老师看到‘栓Q’会扣分的!” 网络热词用多了会不会思考力下降?或是表达力匮乏? 班主任徐老师观察到,学生在正式场合能自觉切换语言模式:“早读课从没人说网络热词,但在操场打球时‘这操作666’之类的感叹就很自然。” 副校长陈海红则辩证看待这一现象:“互联网原住民接触新词汇无可厚非,但需要引导适度使用。”她举例,当所有惊叹都被简化为“绝绝子”时,孩子们可能逐渐丧失描述“看到钱塘江大潮时那种心跳加速的震撼”的丰富词汇。 据介绍,西兴中学将借助主题晨会展开“传统成语VS网络热词”讨论,在包容创新表达的同时,培养学生精准使用语言的能力。正如陈校所言:“既要拥抱时代语言特色,更要守护汉语的丰富性与精确性。” 网络热词不断迭代, 堵不如疏 “有时候孩子们嘴里蹦出来的网络用语,我们都听不懂。”富阳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张老师说,孩子们就像一块崭新的海绵,每当网络上有新的热词兴起,他们总是最快吸收和运用的人。 而在课堂上,这样一句网络热词很可能成为学生之间的暗号。 有一次当她按惯例询问孩子们是否听懂自己的讲解内容,有一位性格活泼的同学突然喊道“听不懂思密达”,引发了班级里的哄笑声。 面对这样的行为,张老师进行了制止:“我明白孩子们只是想活跃一下气氛,但是课堂纪律还是要认真遵守的。” 台州某小学的王老师也有同样的烦恼,孩子们的口头禅常常变化,她时常面临“接不住梗”的情况。 王老师说,现在学生们爱用的部分热词中带有不文明的用语,比如“你个老6”“我嘞个骚刚”,并不适合作为口头禅使用。 和学生们沟通后,王老师也知道孩子们其实并不知道词语的含义,只是觉得跟着同学们说很有趣。“作为老师,我们会及时引导学生们停止不恰当的用语。”王老师说,之前有二年级的学生把这些网络用词写进了作文里,语文老师马上联系了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劝导。 老师们都提到,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会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之间染上色彩。对于他们爱讲网络热词的行为,更建议堵不如疏。 大多数家长则对此持开放态度,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有家长评论,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黑话”。70后的“震了”“派”,80后的“酷”“帅呆了”,90后的“囧”“雷人”,到如今的“包的”“那咋了”,变的只是具体的词汇,不变的是青少年通过语言寻找认同、建立群体的需求。 一位90后家长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当下青少年的“黑话”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一个热词可能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校园,又在几个月后悄然过时。“我们小时候说‘恐龙’‘青蛙’,爸妈也一头雾水。现在轮到我们听不懂孩子的话了,这才理解当年父母的心情。” 你身边有这些因为网络热梗 而啼笑皆非的故事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潮新闻记者 戴佳轶 方力见习记者 吕惟伊 (来源: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