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词,成了热搜焦点—— 银行直供房。 四川农信系统在资产平台上挂出了2.4万套房; 广东农信1.2万套; 吉林银行也上了2000多套; ... ... 猛然发现,原来这么多的银行竟然都在批量卖房。 这个市场动向不容忽视:从“放贷的”转变为“卖房的”,这不仅仅是银行普通的业务变化,它更像是一个信号: 一个能让我们看清中国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真实状况的“晴雨表”。 01 众所周知,这些“直供房”的来历,并不光鲜。 它们大多是企业或个人的抵押房——贷款还不上,房子被执行、被过户,最后落在银行账上。 银行不想做房东,只想尽快脱手。 和普通法拍房相比,银行直供房确实很诱人: 比如兰州农商行在9月底卖出的一套房,125平米,151万成交。而附近中介同户型挂牌价在180万到220万之间。这意味着,房价折让幅度在15%–30%。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两家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而是一整个银行系统在集体“去库存”。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房地产行情不好带来的风险,正在沿着一条完整的链条显性化: 从企业和个人的债务 → 到法院拍卖 → 拍不出去 → 银行自己接盘。 对于银行而言,风险不再是抽象的坏账,而是一栋栋卖不掉的房子。 可以说,现在银行大规模卖房,本质上就是在为这些积压的资产找出路、解套。 02 的确,银行亲自下场卖房背后,是很多银行真的为此焦虑了。 以前,银行习惯把坏账“打包”便宜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做虽然快,但卖不上价,亏得也多。现在不一样了,银行选择自己拿到房本,亲自卖房。虽然这样做速度慢点,但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有数据显示,这种方式比直接卖债权能多收回15%–20%的钱。 而且,按老办法处理一套坏账,从还不上贷款到最后卖掉房子,经常要拖两年以上,现在市场不好,可能拖得更久。银行自己卖房,反而能更快收回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另一方面,法拍房市场越来越冷清,也逼得银行只能自己卖。 根据克而瑞此前数据,2025年6月,全国法拍房挂了3.2万套,但只成交了3215套。同时,法拍房起拍折价率已经降到了28.4%,而成交法拍房的平均折价率更是降到31.3%,且目前呈现出加快下降的趋势。 当法拍这条路渐渐走不通时,银行被逼着先把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再想办法找买家。 于是,我们看到银行干脆组建自己的渠道,用更低的价格直接砸向市场。 有的房子挂牌三次无人问津,最后价格比市场价低三成; 有的小区被银行连续甩出几套低价房,整个片区的房价就此“坍塌”。 银行的逻辑很简单:“卖得便宜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快点变现。” 表面上看,银行直供房的兴起,是市场化的一步。 但实质上,它正在扭曲市场秩序。 银行卖的房,大多是抵债资产,底价空间巨大;他们不在乎利润,只在乎速度。 这和真正的市场交易完全不是一个逻辑。 于是你看到:一个楼盘原本还能撑在每平一万,但银行在同小区挂出几套八千的“直供房”,中介价马上就跟着掉。 开发商懵了,业主慌了,买家等着更低价。 恶性循环开始:价格下行 → 成交更慢 → 再降价。 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就是在这样的连锁反应中,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当银行直销房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时,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微弱信心再次崩掉了。 有业内人士形容,这种局面就像“银行在用官方身份做了一场‘砸盘’”。 他们本应是金融系统的稳定器,现在却成为了市场价格的破坏者。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股“银行出售潮”确实会给市场带来短期的价格压力;但长期而言,这正是市场挤掉泡沫、完成出清、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 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将从过去追逐普涨的狂热,转向接受分化的现实,从迷信泡沫的膨胀,回归到尊重价值的基本面。 03 当然,站在市场另一端的买家,也在盯着这波“银行直供房”。 毕竟,价格,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兰州农商行出售的一套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房产,单价仅2300元/平方米,而同小区在贝壳上的二手房挂牌价在3.3万元到4.6万元之间——价差之大,足以让人眼花。 即便撇开这种“极端样本”,银行直供房普遍比市场价便宜10%到30%,这样的折扣,在一个成交清淡的市场里,简直是最后的“甜头”。 但便宜,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之所以低价出货,是因为这些资产“有问题”——要么流动性差,要么地段尴尬,要么房屋权属、税费、占用情况复杂。 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便宜,都是捡漏;有时候,那是陷阱。 一些房子虽然产权归银行,但仍存在长租、欠费、装修损毁等“隐性坑”;有的甚至产证未办全、存在未解抵押,买下去后维权艰难。 更别说有些房源看似住宅,实则商用性质,贷款、限购、交易税率都完全不同。 银行直供房的“干净”程度,取决于每一宗资产的历史轨迹——而这,恰恰是普通购房者最难厘清的部分。 更现实的是,即便你真的想“抄底”,这些房子也不一定好出手。 不少直供房地段偏远、配套滞后,本身就缺乏流动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你能买,但未必能卖。一旦楼市继续下探,这些“便宜货”可能就是最先掉价的那批。 所以,银行直供房,看起来像是一场“全民捡漏”的游戏,其实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楼市的冰冷现实: 市场没那么热,信心没那么足,价格没那么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