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身上的标签很多,比如北师大硕士、心理学课程主理人,再比如外卖员、自媒体创作者。 最近,他制作的一个视频火了,在B站上有近400万人看过,没有煽情和批判,只有近乎白描的叙述与老照片的穿插。很多网友留言说“普通”是它最大的魅力,在视频里,藏着很多家庭的写照。
10月底,老范在账号上发了一个视频,他想了很久,最后用《一个小县城普通家庭的35年》作为了标题。13分51秒的视频记录了他的家庭故事,从父母在35年前相遇,到摆摊赚钱,开海鲜店,再到父母靠着起早贪黑的打拼,供他读书上学。老范费力搜罗了不少老照片,再加上一些影视素材,做出了这个视频。 而对老范自己来说,这个视频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从第一人称的经历者转变为第三人称的叙事者,让他更能够接纳自己的家庭,也能更平静地思索他与家庭甚至世界的关系。 视频爆火后账号却停更了 视频爆火后,老范的账号停更了。 他觉得压力挺大的,也不知道该再拍些什么,因为总想着下一个视频能不能再上热门。老范的妈妈知道后跟他说:“你愿意拍啥拍啥,别给自己压力。” 视频《一个小县城普通家庭的35年》截图 老范拍这个视频很偶然。他说今年国庆回家帮忙卖海鲜时,看到父母的操劳和衰老,就决定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下家里的故事,琢磨了很久,最后决定从一种类似监控一样的视角把故事写出来,然后配音、找照片,做成视频。 妈妈是老范的“铁粉”,但从未直接表达过看视频后的感受。老范说:“她只问我为什么选她一张那么丑的照片。”爸爸可能看过,但父子之间“没话”,两人之间也没就此聊过。 事实上,老范开账号之后第一条视频就爆了,那是他开始送外卖的第一天,结束之后在海边随手录了一段感想,也没有脚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超过17万人给他点了赞。 他认为视频爆火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北师大硕士送外卖”这个噱头。之后的几个月,他几乎每周都发几条视频,但一直不温不火,老范也没着急,外卖还是照常送,就像他人生的前34年一样,尝试然后坚持。 1991年,老范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小县城,小时候,爸妈摆摊卖货,之后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开始拉货跑运输。后面他家开了一个海鲜店,爸爸每天凌晨要去200多公里外的海边进货,妈妈则日复一日地看摊、卖货。 老范的北师大硕士毕业证 2014年,老范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学应用心理学,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北京,做过几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直到2023年,老范离开北京,搬到了烟台,这是一个他一直很喜欢的海滨城市。 在烟台,他租了个小房子,先是花了几个月时间写了一本“自娱自乐”的小书,里面是一些他过往的经历和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公开,更像是“对自己的交代”。后来他搞了一个心理学工作室,自己开始录制一个心理学课程,内容与自我成长有关,教人怎么提升幸福感。但因为没经验,课程也比较粗糙,最后也没挣到钱。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老范把之前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他开始想着“还是得干点活”,但他并不想回到之前全职工作的状态中,想了很久,决定去青岛送外卖。 一方面,他喜欢在外面骑车,边看风景边吹风,另一方面,这个工作相对自由,他可以自行掌握接单的时间,空闲时,还能拍拍视频。 就这样,老范搬到了青岛,一个同样是他喜欢的海滨城市。他在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花2200元买了辆电瓶车,在今年5月正式成为一名众包外卖骑手。 送外卖的累和之前的累不一样 对从来没有从事过体力劳动的老范来说,送外卖,比想象中要困难一些。 第一天,他跑了3个多小时,10单,赚了49块钱。第三天,他摔了一跤,整个人被压在了车子底下,身上好多地方被摔破了皮,但手上的订单马上超时了,他只能缓一下,再接着推起车子送,但那一单还是没有按时送到。 后来回想起这一次摔跤,老范想起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主角被车撞后仍然赶着去参加培训的场景。那时候刚开始送外卖,心态很紧绷,他总觉得超时了就是天大的事。 老范觉得自己挺菜的,每天基本上只能接20单左右,行情好了能赚150元钱。他每天基本上晚上才出来跑,从下午5点送到晚上10点,平均时薪20元左右。每天赚的钱能勉强应付他的开销。 大部分时候,出门是件难事,老范总会磨蹭一会,抽根烟喝口水,来回溜达溜达,才打开软件接单,他把这归咎于身体的疲惫。 有一天,平台给他派了很多远距离订单,一直跑到晚上11点才结束,他说整个人有点缓不过来的感觉,腰都直不起来,屁股也生疼。老范觉得,这种身体上的累,和他以前从事脑力工作时的累完全不一样。 “我送每一单都很专注,就像玩游戏不停接任务一样,目标很明确。” 老范有种感觉,送外卖之后,他似乎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以前,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去评判外卖员,和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外卖员,感受完全不一样。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老范租住在6楼,外卖员爬楼送来外卖之后,他并没有什么感觉。等他自己在大夏天跑上2公里爬上6楼,只为了一单2.7元的收入时,他发现每爬上一层楼情绪都在变化,直到把单送到,再下楼赶去送下一单,又得赶紧调整好心态,这时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 老范之前总觉得路上的外卖员骑车飞快,像不要命一样,但当自己成了外卖员之后,他发现,如果每单都遵守交通规则,从来不超速、不闯红灯,那么大概率后面的单子会超时,而超时就意味着扣钱。 “这个软件经常提示你,你已超速,但根本就管不了那么多。说实话都是为了挣钱,有好多单王级别的大哥,他们从早干到晚。我之前听说有一个人从早上6点开始跑,一直跑到晚上10点,第二天再这样,就是为了孩子盖房子。我突然就感觉理解了,虽然我知道这不是一种好的理解。我觉得自己理解了很多人。这种理解没有感情,只是一种理性使然,可能我送外卖时间更长一点,会理解得更深。” 一次特殊的选择和人生体验 老范也很清醒,送外卖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在这段时间,老范感受到了很多善意,有来自陌生人的,比如说帮他指路的小区居民,帮他挡门让他先走的陌生人,还有一些网友给他支招或是介绍工作,他很感谢这些人。 当然,老范也面对着很多质疑,比如有些人说他“为啥研究生毕业了来送外卖?给年轻人做出了不好的榜样”,或者说他“完全是在浪费人生”等。老范表现得挺豁达,在账号里连发了好几条抽象的“道歉”视频,边“道歉”边“惩罚自己”。 老范的父母没有明确表示过对他送外卖的不满,只是觉得太危险了。 离开北京之后不是没机会,老范在老家一个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他觉得那里没什么前途,就离开去了烟台,他父母对这件事很不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接受了。 老范有时候也能体会出来,他硕士毕业,父母更希望他去当个老师或者去个单位工作。 他自己也从没觉得送外卖是个丢人的事情,“自食其力,靠辛苦挣钱,没什么不好”。送上外卖之后,一个学姐给老范发来一句话“你不用再活在符号里面了”,这句话让老范记了很久。他的确觉得,现在活得更加真实,融入到了人里面,而不是每天活在虚无缥缈的理论里。 “我就感觉让自己沉一沉,别老是浮着,不管是在心态上还是在思想上。抛开这些,就比方说挣钱,有人说我炒作,想开账号。其实我并不是为了开账号而去送外卖,因为我确实也是基于一些生活的需要。这段经历总体而言对自己是好处大于坏处的。” 曾旻是老范的研究生同学,他说,当年一起在北师大学习的日子里,老范一直是个很朴实又真诚的人,也是个“话痨”。他记得有一次,他在校外崴了脚,恰巧老范路过,老范二话没说,背着他一路小跑把他送到了医院。 知道老范去送外卖了之后,曾旻找到他聊了很久,听他讲了这些年来的经历、遗憾以及一些选择。曾旻觉得,老范去送外卖、拍视频,说不定是一件挺适合他的事情。 老范把去送外卖定义成“一次对自己人生的上山下乡”,或者说,是一次特殊的选择和人生体验。他也说不好这次体验什么时候会结束,以及结束之后人生该去向何方。他说,迷茫和发愁或许是人生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