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入职三只松鼠后,员工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鼠某某”。此事引发公众关注。11月24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公司确实有以“鼠”字作为名字前缀的文化。
工作人员称,这是我们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大家都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我们的品牌特色。工作人员还称,这并不是强制的,不同意也不会有什么后果。 中国人强调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三只松鼠的员工用“鼠某某”还是让人有些不适。一是,“鼠”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角色,虽然国外动漫有米老鼠之类的可爱形象,但传统上还是偏负面的。二是,“鼠”字开头有改他人姓氏的嫌疑,容易招人反感,放在公共舆论环境当中,未必经得起道德的审视。三是,“鼠”和“松鼠”虽都属啮齿类,但却不是一个物种。简单说,大家理解的鼠,未必是企业认为的松鼠。三只松鼠为什么要用“鼠”呢?用“松鼠”是不是更好一些。 这种花名文化,当年一些外资企业也用过,有的公司要求员工起个英文名,翠花叫“玛丽”,铁壮叫“爱迪生”之类一时也不鲜见,现在已经慢慢淡出视野。反倒现在有些企业,为了强化这种企业文化,玩出了花样。有的从古籍中找角色排座次,有的则用水果蔬菜来自嘲。 为什么企业要推行花名文化呢?有人认为企业是为了切割员工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他们在企业放弃本名,一心一意做好螺丝钉、工具人。甚至有网友感叹,在离职时才发现,同事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更遑论他们背后的生活和家庭。花名文化的背后,可能是企业在玩花招、搞算计。 三只松鼠因为“鼠”字闹误会,不是第一次。前段时间,有消费者发帖反映网购了“三只松鼠”坚果,退货时发现卖家收件人默认为“退货鼠”,认为是在阴阳自己。说明大家对三只松鼠的“鼠”文化,接受度没有那么高。 企业推行花名文化既要照顾个人感受,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观感。哪怕三只松鼠员工对“鼠”字接受程度很高,但放在社会语境下,未必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企业推行花名文化,既要避免单方面强行加戏,也要避免被误读,更要防止借此论资排辈,刻意制造不平等。就像这则新闻,一些网友评论称三只松鼠员工“你我皆鼠辈”,虽然可能是一种调侃,但实质上对员工却是一种冒犯。企业何尝不是将员工置于不利地位呢? 说到底,企业没小心思,又何必让员工隐姓埋名?(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