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4415
- 威望
- 4449 点
- 铜板
- 20031 枚
- 西秦金币
- 0 个
- 鲜花
- 55 朵
- 在线时间
- 866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12-1
|
从经济角度浅谈,电商是不是在掏空我们的就业与未来?!
转自微信公众号:原创拙言9527 营销人笔记
2025年09月30日 08:25上海
“电商与直播不倒,百业不兴”。
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这话听起来极端,却真是我们很多人心中隐隐的担忧。
因为我们当下的日子,似乎并没有因为购物的极致便利而变得更好,反而感觉钱更难赚,失业的人更多,工作更难找。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就业与经济的深刻变局。
1
财富的“虹吸效应”:10个人的钱,流进了1个人的口袋
要理解当前的困境,首先要看清一个核心变化: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变了。
过去,一件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层层分销:一批、二批、物流、仓库、终端小店……
这个链条上,可能有10个环节能从中赚到合理的利润。
这些链条与利润滋养了本地的各级经销商、货运司机、店铺店员,他们在当地生活、消费,货币在本地经济中反复流转,带动了餐馆、影院、服装店等各行各业的繁荣。
而现在,不是“去掉 1 个中间商”,是“去掉一群中间商”。
商品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巨头,直接从仓库发到用户手中。
整个流通过程的收益,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平台和头部主播这种“1个人”手里。
结果是:1 个人的奢侈消费,远远抵不上 10 个人的日常消费规模,因为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
财富分配方式改变,导致社会总消费能力萎缩,内需就难以提振,所有行业都开始“内卷”,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2
流失的不仅是就业,更是经济的“毛细血管”
这种财富分配模式的改变,带来了两个立竿见影的后果。
第一,是就业岗位的结构性消失。
过去,庞大的经销体系是社会的“就业海绵”。
每个批发市场、每家小店,都能养活几个家庭。如今,这些岗位随着中间环节的消失而蒸发。
更严峻的是,“中间商”失业了。“中间商”自身失业,影响不仅限于自身,他们还“顺手”抢走了终端网点的饭碗。比如街边电器行、服装店、文具店等开实体店的老板们发现,“中间商”(含部分厂家)开始自己干终端生意了。
这些终端实体店老板发现自己的对手不再是隔壁同行,而是厂家、是全网最低价的超级主播。
第二,是地方经济的“失血”。
以前开店,房租虽贵,但房东都是当地的,他们会把钱用在当地,形成消费。
现在,钱流向了哪里?流向了平台巨头的总部和少数顶级主播的账户。
货币在本地流转的次数从十几次锐减到一两次,然后便离开了。
流转次数越少,经济活力越差,本地的餐饮、娱乐、服务业也随之凋零,造成更多失业。
又是一个循环!
3
效率与公平,如何抉择?
必须承认,如果从纯经济效率角度看,减少中间环节是技术进步的表现,其实是一种进步!
问题在于,这场结构性变革来得太快、太猛,数以千万计的相关从业者来不及适应和转型。可以说自从“口罩”后,断崖式的变革!
这才是问题所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家都很茫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经济突然这么差,为什么今天不知明天在何方!
我觉得更多是管理层面的问题,比如以下几个:
* “唯效率论”的陷阱:一味追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破坏了“厂家—中间商—消费者”这个铁三角的利益平衡。任何一环利益长期受损,整个产业链都会失衡,最终反噬所有参与者。
* 平台垄断的掠夺:本该由广大底层从业人员分享的发展红利,被少数平台以流量和算法为壁垒无情掠夺。
讽刺的是,如今电商本身也已成红海,无数网店在高昂的流量成本下艰难求生,纷纷闭店。
* 管理的缺位与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市场繁荣,而繁荣必然需要健康的流通与充分的就业。
管理,是要监管侵蚀经济根基的毒瘤们,是要通过政策与监管,平衡效率与公平,保障各方利益,让货币重新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健康流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
4
结尾说点什么呢?
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应该像一片繁茂的森林,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茂密的灌木和草地,层层叠叠,共生共荣。
如果我们只要几棵“巨树”,而铲除了所有赖以生存的“灌木层”,那么水土必将流失,生态终将崩溃。
当就业岗位减少,当地方经济失去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将身处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