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基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正风肃纪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我国一些地方,仍存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增加着人民群众的负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实现群众“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裕起来,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一、聚焦关键少数,强化示范带动 坚持从党员干部抓起,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四川省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川纪发[2023]2号文件)明确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负面清单,完善了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立足文件要求,统筹监督力量,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作用,紧盯文件中重点时节。针对家中有子女参加中、高考的党员干部群体,家中有即将乔迁新居的党员干部群体,家中有人即将过大寿的干部群体等,提前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扼杀在摇篮。同时,结合明察暗访。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婚丧事宜是否有执行报告,是否存在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宴请服务管理对象等情况。对顶风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追责一起。 二、注重舆论引导、强化宣传教育 中央纪委印发的《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要求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督促纠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特别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持续推动移风易俗。纪委监委干部应当加大警示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纪委监委网站、融媒体等媒介,大力宣传关于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有关规定,同时充分依托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张贴横幅、入户发放倡议书、推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线下宣传方式方法,引导群众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 三、完善村规民约,强化约束作用 推进移风易俗,首先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针对各项条款逐一讨论,通过订立完善村规民约,健全运行长效机制,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逐步转变村民的道德理念。其次乡村党员作为群众的一面旗帜,推进移风易俗,当以家规家风建设为抓手,以村组干部、党员和乡贤能人三支队伍为支撑。为了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真正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当在生产发展、生活工作等方面起到做表率,用自身实际行动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宣传,同时组织村民共同学习等方式,让村规民约走进村民日常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