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年怎样“交配交之人,做爱做的事”
李恒昌
有迹象表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最喜欢交朋友,也最热情好客的人。何以为证?他老人家发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名言就是最好的证明。
远方的朋友来了,就像遇到喜事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仅远远地迎接,还把人家请到家里,吃之喝之,不喝醉不算完了。你说还不算喜欢交友、热情好客吗?我还感到他老人家好像有点“人来疯”呢。最近,山东旅游业打出“好客山东”的牌子,大概就是受了当年孔夫子热情好客的影响吧!
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孔夫子是有很多朋友的。他的三千弟子,既是学生,很多人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孔子的这些朋友们,除了接受孔子的帮助和他的教诲之外,很多人或多或少对孔夫子有所帮助。特别是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由于资金短缺,住不起旅馆,又不能“啃床腿”回去报销,只能借住在朋友家里,靠朋友提供帮助。正可谓,朋友是个宝,多个朋友多条道。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孔子不分什么人,都愿给他交朋友,搞“四海之内皆朋友”,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有自己的交友之道,有自己严格的交友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才交,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交。符合标准的,交了朋友,在一起干啥说啥都没关系。用最通俗的话说,这叫做:“交配交之人,做爱做的事”。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也就是说,交朋友,要选择那些为人正直坦荡、胸怀宽容、博闻多学的人,而不要选择那些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人。孔子的这些交友标准,应该说是非常中肯,非常关键,完全可以成为人们的交友指南,值得人们遵守。个人坚决赞同,完全拥护。
不过,同任何伟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一样,孔子在交友问题上,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论语》中有一段话,阐明了孔子交友的另一个观点: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恰恰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思想认识出了问题。
交为人、层次、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能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有益。这很不错,值得提倡。但是,如果对方不如自己,就不肯和他交朋友。这观点明显有点问题。如果人人都只和超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就会成为伪命题,其结果是谁也不会有朋友。因为,你不如人家,想和人家交朋友,人家还不理你呢。
大千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也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无论其为人、层次、水平多么高,总有自己的弱项和不足;而那些看起来虽然不如自己的人,也总有各人的特点和长处。交友,难道就只能强调对自己有益?就不能仅仅是帮助别人提高,或者形成两人的优势互补?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那些有严重问题的人,难道就不能和我们做朋友?譬如孔子所说的性格暴躁的人,依据我的经验,这些人虽然貌似不中交,实际上多数人为人十分仗义。说到这里,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主人公的一句话:“我也像那些草莽英雄,什么都不信,唯一不能违背的就是义气。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恶不赦,我也要站在你的身边!”。对比孔子的交友知道,我更信服《黄金时代》主人公的交友态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交配交之人,做爱做的事,这不错。但是,交一些看起来似乎不如自己的人,也未尝不可。交朋友就是交朋友,没必要考虑那么多!
原作者:李恒昌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57031b90102ed6r.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