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现在还有人像山顶洞人一样生活着吗?
在四川南充市嘉陵区的临江乡,真的有一对夫妻过着这样的生活长达58年之久,但是他们并没有与社会完全脱轨,反而在自己的诸多子孙中培养出了一个工程师,一个博士。

山洞里的生活这对夫妻,男的叫梁自付,女的叫李素英,他们是心甘情愿居住在山中的,一开始这主要是因为山里面贴近大自然,清静自在,而且没有很大的生活成本,后来则是因为成了习惯。 有人可能会疑惑,一直在山洞里蜗居,他们是怎么养活自己和孩子们的呢?答案很简单,靠干农活,嫁接果树。 四川山城的生活环境,潮湿、阴冷,总让人感觉有些看不到希望。
穷人家经济条件也很不好,生存压力大,很多山里人的性格都是比较孤僻,喜欢独处的,梁自付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是1956年出生,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还很不发达,他和父母一家人住在一间小小的茅草屋里,很小的时候就要帮忙下地干农活,上山采药了。 
这些早年间的历练,让他从很早地时候就感觉和大自然很亲近,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他发现,自己喜欢安静的地方,幽暗的山洞特别能吸引他,每次进到这样的山洞里面,就会感觉灵魂找到了寄托,像是回到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之后,他便开始愈发依赖起了山洞,虽然还没能从家里搬出去,但愈发经常去到山洞里面玩。 
梁自付慢慢到了结婚的年纪,要娶老婆成家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应该自立门户,有自己的新家。 这让他打起了带着老婆去山洞里面住的想法,但是马上遭到了两家人的反对,毕竟这个想法太过奇怪。 于是,他只能用自己之前的一点积蓄,外加父母支持的一点资金,搭建一间小茅屋。 
但是,这间小茅屋实在不太牢固,最终被风雨给折腾坏了。 梁自付的积蓄也都搭了进去,再没有办法建新房子。 于是,他征求了妻子的意见,想着与其住在破破烂烂的茅草屋里面,还不如就搬到山洞里去。 山洞可以为他们遮风挡雨,牢固不容易破败,只是缺水缺电的,生活上不太便利,但这些总归还是可以解决的。 就这样,思虑再三后,妻子终于同意了梁自付的决定。 
一开始,山上的生活很难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身在荒郊野外,很可能会有凶猛的野兽突然踏进他们的洞里,威胁到他们的生命。 幸运的是,大自然很眷顾他们,住在山洞里面之后,他们很少碰到大的波折。 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他们进一步地开始考虑再赚一些钱养活自己了。 
山上有很多空地,适合种植林木,看着周边的林木也很繁盛,梁自付就想着种点果树谋生。 这一来可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二来也可以把多出来的拿到市场上去卖,补贴一点家用。 慢慢地,两个人的生活过得愈发有滋有味,而李素英也开始怀孕,有了孩子。 
此时,梁自付感觉重任在肩,要加倍努力工作赚钱,一门心思投入到了果树的种植上来。 他喜欢自己独处,也喜欢思考问题,所以很快就开始钻研新技术,要把自己的果树种植事业玩出花样。 梁自付教育程度不算高,贵在喜欢开动动脑筋,勤奋、踏实的这股劲让他成为了一个聪明人,为这个家创造了许多的财富。 
为了发展自己的果树种植事业,他想到了嫁接果树的方法,也就是把优质品种的果树枝条嫁接到另一颗果树上面,这样就能扩大优质果树的数量,让优质的果实更加高产。 梁自付的方法很实用,很快传出了名声,附近的村民都来向他讨教果树嫁接的方法,或是请他直接帮忙嫁接果树,再给他一些辛苦钱,这就让这个家庭的收入又多了起来。 “老梁,你的嫁接方法可真不错,长出来的果子又大又好。” “多亏了你,果子好卖了很多。” 梁自付听了这些夸奖的话,大都是自己默默笑笑,看到身边人因为自己的“小发明”而受益,他心里自然也是高兴的。 

与社会接轨果树嫁接也算是科学知识,梁自付自己因此受益,所以也愿意孩子们多学习文化知识。 他将四个孩子都送去上学了,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走出山洞,与社会接轨,拥有更好的个人生活。 他每次从山洞里出去,采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都会顺便买一些书给孩子们,既有基础的读本,像是连环画,也有比较深奥的内容,像是历史书等等。 
这些读物很好地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早在上学之前就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不至于因为长期生活在山洞里面,跟不上其他孩子的学习脚步。 梁自付的这四个孩子,学习成绩都是不错的,其中还有两个考上了大学,大儿子还成为了地质勘探方面的工程师,二女儿则当上了人民教师,还有三儿子和四儿子分别在酒店工作,在广东打工。 他们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但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有一番作为,也让自己看到了更加大的世界。 
显然,这几个孩子们的成功也是因为继承了梁自付喜欢独处、思考的性格。 他们敢闯敢拼,乐于为别人所不敢为,主动学习新的知识,这才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孩子们成才之后,梁自付的山洞小家还在村长的帮助下,通上电了,装上了电风扇和电视机,生活舒适度提升了不少,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更好地与社会联系起来。 
老两口经常坐在一起看电视,梁自付和很多中老年人一样,对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比较钟爱,李素英则喜欢戏曲节目多一点。 两个人还会因为要看什么电视节目争执起来,生活也多了一些趣味。 老梁家的几个孩子从小过的是苦日子,很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成家立业之后并不忘本,总想着把他们接出来。 但是,这夫妻俩已经过惯了在山洞里面的日子,已经不愿意再有过多地变化了。于是,他们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继续在山洞里面生活。 
“城里面车多人多,空气也不好,还是山洞里舒坦,到了城里面,我们连马桶也不会用呀。” 老两口已经在山洞里面住了半个多世纪,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虽然不比城里面,但是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安心、温馨。 因为想念父母,孩子们经常会回来看看他们,告诉他们自己身边的变化,比如有一次儿子就告诉他们,他们的孙子已经考上博士了,比自己还要有出息。 老两口听到这个消息,脸上不住乐开了花,他们拉着孩子的手,一直在说:“孩子出息好啊!我们不去城里是对的,不打扰孩子学习,他才走得更远些。” 
难以想象,一对生活在山洞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贫苦夫妻,却培养出了大学生和博士生。 虽然,他们没能给孩子们提供多少优渥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在背后给了孩子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着孩子们越走越远,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养育”二字从来不局限于金钱、地位等等,也关系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越富足,内心世界越强大的孩子,往往可以有更好的出路。 
现在来看,梁自付夫妻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用以身作则的方式,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相比起那些为孩子操劳了一辈子,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孩子,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兴趣班的那些父母,他们的教育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梁自付的那个年代,教育资源不像现在差异那么悬殊,今天教育孩子也不能完全照搬他那一套,不过适当地去学习他那种“穷养娃”的精神还是可以的。 

晚年生活没有儿女陪伴,晚年生活自然会有些许的寂寞,但是二老很懂得自我排解。 他们在家里养了二十多只鸡,还有小狗作伴,经常带着小狗出门散步。 平时,老梁出门去地里照顾庄稼,李素英就会在家里做做家务,照顾好两个人的生活,也打发一下时间。 二老不愁吃穿,鸡蛋多到可以每天吃,他们还会自己磨豆腐、酿酒,做馒头,煮米糊等,不愁饮食太过单调。 
在当今喧嚣的社会里,他们是真正的隐士,也真正把自己的小日子过成了男耕女织的幸福样子。 儿女们在城里,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有时候也会想念,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山林最终会将所有的寂寞都治愈妥当。 杨绛说,人到了晚年之后更能明白,子女不会是那个最能依靠的人,老伴也不是。年纪愈发老去,愈发能明白,那个最能依靠的人,还是自己。 
她曾经在年届一百岁时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问她,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她回答说,我们一生中很多的经历,大都是“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在关键时刻,我们总让自己做主。所以,自己才是那个最后的决定性人物。 人生最后关头,最怕生老病死,此时方懂得自己才最能依靠。 1996年,杨绛就遭遇了女儿钱瑷因为癌症猝然离世的悲剧。此时,她已经85岁高龄了,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另一边,钱钟书的身体也不大行了,在住院治疗,她强忍着悲痛,不敢把女儿离世的消息告诉他,怕他心里承受不起。 最后,钱钟书留给她的遗言是:“好好活,辛苦你了。” 
或许,正是这样的晚年经历让她在自传中顿悟,我们总在渴望波澜壮阔的人生,殊不知最后才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 想必,这也是梁自付夫妻在多年的山洞生活中,早已体味到的人生真谛。 随着年纪的增长,梁自付二老的身体愈发不好,唯一让人感到庆幸的是,他们没有遭受杨绛那样的苦难,看着儿女走在自己前面。 只是,李素英有心脏问题,曾经搬到大儿子家里去养病。 而老梁,则在不久前,因为身体不好在山洞里寂寞地离开了人世。现在,只有李素英独自活在人世了。 
她已经八十多岁,被儿女们接到了自己家里,和他们同住,方便照顾。生活在城里面难免不适应,她时常想起自己的丈夫,经常回到山洞里面看看。 看得出来,她还是很想念山洞里的生活,对山洞里的物件饱含情感,每次一回去,就会用自己那双苍老的手抚摸着石凳石桌等,这些大概都是老梁亲手打造的,上面留有两个人共同生活过的印记。 李素英抚摸着这些老旧的、荒废的物件,想念着过去的日子,也想念着逝去的老梁。 他们两个人这样的爱情也会让我们想到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曾经说过,真正的爱,是不用那么漂亮,那么迎合的,在梁自付夫妻的生活中,从来没有鲜花与玫瑰,但他们在最细微处,一直彼此关照,彼此守护。 人终有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就如同老梁一样。 值得庆幸的是,他给世界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比如他的四个孩子,有出息的孙子。 他还将自己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的精神留给了这个世界,让子孙后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如今,他的子女多朴素、节俭,也是因为老梁早年间的亲身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