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百病由生”,人体的生、长、病、愈无不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日常调养脾胃,保持脾胃功能正常,可使人体正气充足,邪气不侵,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即“治未病”的作用。 然而,炎炎夏日,我们的脾胃却变得格外“不争气”。近日,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叶灵兰针对如何调养脾胃进行支招。她表示,中医将导致脾胃不好的病因概括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等方面。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脾胃有没有损伤呢?脾胃不好究竟有哪些症状呢?叶灵兰说,如果脾胃不好,运化失调,首先会影响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以及排泄,从而表现出味觉障碍、口苦、口臭、流口水、食欲减退、打嗝、反酸、早饱、胃胀、腹胀,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其次,由于脾胃不好,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面色萎黄、唇色不华、头昏、倦怠、短气、失眠、健忘、四肢不温、消瘦等虚损症状。也会有头重如裹、耳目昏蒙、舌苔厚腻、胸闷失眠、身体困重、大便粘腻等脾胃失调、湿浊内生的表现。 很多人误认为,多吃点补脾健胃的食材或药物就能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实际上却有可能越补越差,症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大致有以下两种原因。”叶灵兰解释,首先是用药没有对证。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便是同一个证型,其病机也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治疗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食欲减退为例,如果只是单纯的脾虚不运化,那么补脾健胃是有效的。如果是湿热引起的,就需要清热利湿;脾胃虚寒引起的,就要补脾暖胃;如果有食积还要消食化积,有肝郁乘脾则要疏肝理脾。如果只是一味盲目进补,往往会导致脾胃的运化机能进一步失调,加重病情。调理脾胃一定需要专业的中医医生辨证治疗,切勿擅自用药。 其次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俗话说:脾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要想脾胃好,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彻底远离损伤脾胃的因素。因此,建议年龄超过40岁,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酒吸烟的市民群众,要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便于及时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防范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