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借贷的情况,这时候借条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借条在起草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写明标题、金额、出借人姓名身份证号、归还日期以及利率等。 除此之外,多音字也会引起歧义和纠纷,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还”到底念huan还是hai。
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在借条上写下“不得转让”这4个字,就意味着借条无效。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科普一下。 一、“不得转让”误解的前因后果其实,“不得转让”这几个字并不等于借条无效,这只是一个误解。在中国的《合同法》中,有一项规定是“合同自由原则”,也就是说合同缔结的双方有权自由约定,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内容可以自行决定。
因此,写上“不得转让”只是限制了借款人将借条转让给第三方的权利,而并没有影响到借款本身的有效性。 只要借款人和出借人都在借条上签字盖章,合法地确定了借款的数额、时间和利率等基本条款,那么这份借条就是有效的。 其实,这个误解的起源是在2015年。当时有一位名叫李先生的投资人,为防止借款人流转借条将其再转让给其他人,于是在借条上写下“不得转让”,期望避免还款纠纷。 
但是,后来李先生因为其他原因想要提前追回借款时,发现该借条已经被转让多次,最后一个持有人却不承认欠款,导致李先生无法追偿。 在这个案例中,李先生因为在借条上写下了“不得转让”这4个字,被认为是自己限制了借条的流转权,导致借条无效。 但是事实上,这个案例的判决结果并没有确认“不得转让”4个字的影响,而是认为李先生在追偿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法律程序。 
因此,即使借条上写下了“不得转让”,只要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仍然是有效的。 二、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借款?虽然“不得转让”几个字并不影响借条的有效性,但是在签署借条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以保护好自己的借款。 
首先要注意文笔措辞。借条需要使用规范、准确的措辞,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歧义性的语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在确定借款人和出借人之后,应该认真填写好借条的基本条款,如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率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填写借条时,一定要写明借款金额,包括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以避免后续纠纷。 除此之外,借条上要写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便日后维权。
对于还款的规定则因人,也因情况而定。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规定借款的利息和还款期限,以及罚息和违约金等相关事项。以及可以明确还款方式,是一次性还款还是分期还款,是否可以提前还款等。 这些基本的条款确定之后,就不能再更改。对于需要更改的情况,应该重新起草一份借条。 其次,在签署借条时,应该要求借款人和出借人在借条上签字盖章,以确保借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且留存备份,以备日后维权之需。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签署借条时还可以请第三方作为证人,以增加借条的证明力。 
最后,如果出现需要追偿的情况,借款人应该采取正确的法律程序进行维权。不要试图私自扣款或者采取其他非法手段,以免自己陷入更麻烦的境地。 三、借条会变成“废纸”吗?在网上,经常流传着不要在借条上写下“几个字”,否则就会让借条变“废纸”的说法。 包括“今借”会导致理解上的歧义,可以理解为只是计划借钱,但钱还没有真正借到,所以对于借贷是否成立会有干扰。 以及因为诉讼期限不同,比起“借条”不要写“欠条”,还有不要写多音字“还”等。 
但其实这并不准确,也不全面。 只有当借条存在以下问题时,才可能会失去法律效力,变成无效或被认为“废纸”: 1. 借条内容不清晰或存在争议:借条作为一种借贷证据,必须有清晰明确的内容,以便双方根据借条条款进行借贷交易,并在借款到期时还款。 如果借条中的借款金额、利率、期限等内容不清晰或存在双方争议,就可能导致借条失效。 
例如,借条上的借款金额模糊不清,或者存在多种计算方式,就可能会引发借款金额的争议,导致借条失效。 2. 借条违反法律法规:如果借条的内容与法律法规相违背,或者借贷交易本身就存在违法行为,借条也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 例如,如果借条中约定的利率超出法律规定的上限,或者借条中的借款用途明显违反法律法规,该借条就会被视为无效。 3. 借条被篡改:借条被篡改后就可能无法证明该借贷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导致借条失效。例如,借条的条款被篡改,或者签字处被涂改等。 
4. 借条丢失:如果借条丢失,就可能无法证明借贷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导致借条失效。 结语“不得转让”4个字并不等于借条无效,这只是一个误解。只要借条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还是有效的。 在签署借条时,需要注意填写好基本条款、要求签字盖章、请第三方作为证人,并保持正确的维权姿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借款权益。 以及为了避免借条失效,双方在签订借条时应当认真阅读并确认借条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借条条款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借条被篡改,并妥善保管好借条,避免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