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各种湖鲜海鲜令人口水直流。但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要当心那些小小的“配角”——鱼刺。
它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嗖”的一下钻进咽喉,给我们的安全带来隐患。 小王一家在饭店吃鱼,不小心被鱼刺扎了喉咙。 起初小王不以为然,让父亲拿筷子在喉咙里抠挖了几下,妻子还端来醋喝。 但鱼刺就是进退两难,几天后,小王喉咙越来越痛,吞咽困难,才匆忙送医院。 医生诊断是鱼刺已深入食道组织,造成严重感染,无奈只能动手术取出鱼刺,过程险象环生。
这次吓人的经历让小王明白,鱼刺卡喉非常危险,不能依赖无效的土方子。 必须在第一时间送医院检查,哪怕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比错过黄金救治时机强。 其实,鱼刺卡喉非常危险,它可以轻易刺伤人体多个部位。 当它划破咽喉时,会导致严重感染;刺入食道,则可能刺破主动脉造成大出血,进入胃部则可能造成胃穿孔,引起腹膜炎等。
那么面对鱼刺卡喉,我们该怎么办?平时老一辈经常用的土方法真的有效吗?
其实,吞饭或喝醋这些土方子都未必管用,吞饭最多也就把鱼刺带到食道,反而增加取出难度。 至于喝醋,鱼刺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非常坚硬不溶于酸。 要软化鱼刺,至少需要在醋里浸泡1小时以上,然后加热1小时以上,光喝几口醋远远不够。 更糟糕的是,吞饭和乱用工具反而可能将鱼刺推入更深处,增加取出难度和感染风险。 
有些人还会不顾危险,试图用手指头在喉咙里抠挖鱼刺。 这种粗暴方式不仅成功率低,抠挖过程中还可能划破组织造成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这些“土方法”都不可取,2021年,一位吃饭时被鱼刺扎喉的男子并未立即就医,而是自行在家喝热水试图化解。 一个月后,该男子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才来到医院。 
检查发现鱼刺已深嵌入食道组织,引起严重感染肿胀,需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医生表示及时就医将避免病情恶化,不可只因为排除鱼刺麻烦而延误救治。 一旦发生鱼刺卡喉,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就是用力咳嗽,希望用气流将鱼刺咳出。 如果可以看到鱼刺,还可以尝试用镊子夹出。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那就应该立即就医,无论多麻烦都要排除鱼刺,必要时开胸手术也在所不惜。 
其实,不只是鱼刺卡喉,任何异物卡喉都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旦出现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都要立即采取措施。 具体来说,成人可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腹部挤压将异物排出;儿童则可以拍背或按压胸骨进行急救。 无论哪种情况,时间都意味着生命,要抱着“宁可虚惊,不可有失”的态度处理。 
鱼刺卡喉看似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却可能威胁生命。 大家平时要注意饮食细嚼慢咽,尤其吃有刺食物时格外当心。 同时,也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做到既能自救,也能互救。 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避免这类看似小概率的事故,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比如,吃鱼时可选择提前处理干净的鱼肉,而避免直接大口吃带刺的鱼。 
教育孩子不要讲话时嘴里还有食物;发现他人呛咳时要保持冷静。 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自己也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同时,面对鱼刺卡喉等急症,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及时到医院排除鱼刺,必要时开胸手术也要鼓起勇气面对。 
鱼刺看似微小,但其危害不容忽视,面对它时,我们必须抱着“生命至上”的态度。 无论多麻烦,也要及时排除鱼刺;无论多小概率,也要提高警惕学会急救。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一个健康观念的教育过程。 我们要学会细嚼慢咽,避免饮食伤害;要重视每个生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 要保持冷静态度,掌握自我救助技能,鱼刺卡喉只是健康生活中的一个小案例。 
但它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层思考。 这种反思正是成长和进步的源动力。让我们一起保持警惕,学会正确处置鱼刺卡喉等急症。 同时也提醒周围的亲友,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共同守护大家的健康。 一起迈向健康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生命健康平安,终身受用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