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鱼的种类和数量,我国许多地区实行了禁渔指令。 而在金沙江上游的草海,却因这一举措,导致鱼类的泛滥成灾,短短5年,草海便被啃成了“秃海”。 本是为了保护生态而实行的举措,如今却与目的大相径庭,成了破坏生态平衡的“元凶”。 为何禁渔会造成如今这种现象呢?同样实行禁渔的长江,也会像草海一样变成“秃江”吗?
草海的“前世今生”草海,位于贵州威宁县,但它并不是海洋,而是一处重要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 草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天然适宜的栖息地,孕育了多种鸟类,也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地区。 这里的水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此外还有稳定的地下水,因此水资源十分丰富。
不仅如此,这里的水质好,底层富有淤泥,为生物提供了绝佳的觅食条件。 这样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水草覆盖率达到了60%,还有鸟禽,是天然的生物园。
草海的鱼类资源也很丰富,有鲤鱼、草鱼等等。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海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鱼类被捕捞,一时间,草海的鱼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如果不停止捕捞,那么终将面临鱼类枯竭,进而影响到整个草海生态系统。 于是,从2014年开始,威宁县便颁布了禁渔政策,在未来五年内,禁渔、禁污、禁养等等。 
我国禁渔力度较大,如若违反法条,便会面临严重的处罚,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在严格执行下,捕捞鱼类的现象越来越少。 从这些现象而言,可能大家会觉得禁渔取得了成效,但却恰恰相反,这一举动使草海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5年禁渔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当人们注意到的时候,草海已经被鱼类“霸占”。 数量惊人、体积大小惊人的草鱼、鲤鱼疯狂生长,挤满了整个湖泊。 
鱼类以水生植物为食,如此数量的鱼几乎将所有水草都啃光,水生植物覆盖率越来越低,站在草海边放眼望去,基本上除了鱼还是鱼。 贵州师范大学团队调查检测,仅25平方千米的水域中,鱼类数量达到了1.2亿,鱼类密度之高,令人惊讶。 就这样,原本绿色的、水草覆盖率半数以上的草海,被活生生啃成了“秃海”。 
本以为保护了鱼类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却没成想从另一方面加剧了自然负担。 水草的大量减少,导致湿地的生态功能减弱,自净能力下降,产生氧气量变少,其他动物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及时止损,当地又立刻了采取补救措施,逐渐放开捕捞行为,减少鱼类的数量。 但这一行动也充满了困难,毕竟是第一次禁渔计划,大家都缺少经验的方向,不知道应该放开到什么程度。 
尤其是渔民们面临着巨大压力,一方面要通过捕捞减少鱼的数量,又不能过度捕捞退回之前的状态;另一方面鱼的数量和体型太过庞大,短时间内根本就处理不了。 问题急需解决办法,草海问题迫在眉睫。 专家和科研团队不断进行研究,想方设法处理过量的鱼类,优化生物种群。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23年5月中旬,管控得到进一步的成效。 
通过管控,水中鱼类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 同时水草等水生生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覆盖率恢复到30%左右,草海的生态系统终于向好的趋势发展。 看到这个结果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如果要完全恢复或维持平衡,仍需我们不断努力。 长江的未来发展 草海禁渔的起因经过结果,会让人联想到长江,长江长达十年的禁渔,最终的结果会不会跟草海一样,属于好心办坏事呢?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流经多个省份和地区,拥有无数直流,养育了一整条长江生态系统。 
这里的生物资源更加丰富,也更为重要。而且长江还是重要的水力发电、灌溉系统,对整个生态环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围湖造田、修建堤坝,以及非法捕捞现象的发生,长江的生物群也遭到了破坏。 比如我们熟知的江豚、白鲟等,就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缺少食物来源,数量锐减。 目前,白鲟已经灭绝,而江豚也只剩下千头左右,如果不加以保护,最终也会灭绝。 
因此,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便开始了10年禁渔时期,禁止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让长江水系的生物休养生息。 有了草海的例子,不少人担心会重蹈覆辙,也有人质疑这一政策的合理性。 实际上,全面禁捕开展以来,的确有些水系中的鱼类超负荷增长,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但也会有相应的生态捕鱼行动,及时止损。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几年随着禁渔和保护力度的增强,许多水域的水生生物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水域环境呈现越来越好的恢复发展趋势。 长江与草海根本上就不一样,草海是一个封闭性的湖泊。 而长江则是一条长河,从高原发源汇入海洋,是个开放的生态体系。 
而且造成长江鱼类锐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捕捞只是其中一方面。 长江的水利工程,比如修建堤坝,切断了上下游之间的通道,导致鱼类洄游繁殖的道路被阻断。 因此繁衍的数量减少,自然鱼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便会下降。 禁止人为捕捞,只是减少了威胁鱼类生长的一个原因,因此长江不会像草海一样,鱼类泛滥最终变成“秃江”。 
保护长江的意义是巨大的,长江是重要水系,涵养了全国近1/3的水土,养育了无数生物物种。 对调节气候、大气平衡、净化水质等等,都有重要作用,而且灌溉、发电等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旦其中某一环节被破坏,那么最后人类必定会自食恶果,因此十年禁渔,的确是对生态系统的有力保护。 干涉自然有错吗? 但目前的禁渔政策仍存在许多的漏洞和不足,比如3-4月的禁渔期,过了时间便可以捕捞。 那么未长成的幼鱼如何保证其数量? 
还有人工增殖放流计划,理想和现实终究有所区别,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遗传结构,对鱼类种群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在实行禁渔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政策,一切以实际情况和自然环境为主,将计划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还要加强对渔民的宣传教育,捕捞到幼小的鱼苗要主动放生,从根本上意识到繁衍生息的重要性,严格打击偷捕行为。 人类活动的进行,必然会伴随对自然的破坏,加强保护是必须的。 
但自然本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概念,其中的动植物、大气土地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一起都要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当中。 虽然要保护,但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切莫过度干涉。 有些地区缺少这一意识,禁渔工作片面狭窄,杜绝一切渔业活动,连正常的捕捞活动也绝对禁止,这样强制性的干涉,必然会步草海的后尘。 长江的禁渔工作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独自进行。 
前文中说道,这是一个庞大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它的保护也应该与其他地区结合起来,上下游共同发力,实现真正的生态保护。 对自然的过度干涉,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毕竟我们不是水草也不是鱼,我们能做的,只是管控好人类自己,尽一份绵薄之力,减少污染,减少破坏。 
自然是一个生死与共的大环境,人类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是人类的必修课。 莫要被利益冲昏头脑,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的厚土。 水质污染,不少珍稀物种濒危或灭亡,自然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草海变“秃”,鱼类泛滥成灾,也对过度干涉行为提出了抗议。 
这些情况对人类而言是一种警示。 长江禁渔要吸取从前的经验,科学禁渔,合理干预,才能让自然逐渐恢复生机,实现绿色发展,共筑美好蓝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