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关乎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有着无数在农业这条道路上深耕的科学家们,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袁隆平院士外,竹稻之父—钟章美的名字也不应该被忘记。
钟章美,1937年出生在广东梅州蕉岭县,1959年从梅州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海丰县农科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钟章美就会拿着“铁饭碗”默默无闻地走过一生。 但是在他32岁那年,钟章美观察到农科院附近山坡上的青皮竹从开花、结米到枯死的过程。 一个天才般的想法从他脑子里迸开了:用竹子和水稻进行远缘杂交! 青皮竹拥有着发达的根系使之不易倒伏,且再生能力强,产量高,且还具有抗寒耐旱的特性和极强抗虫害能力。 
这是稻种培育中梦寐以求的特性,如果能够通过杂交的技术手段,使之转移到水稻中,那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钟章美有了这个想法后,到各方去求证可行性,在得到了中国农林科学院原院长金善宝、中国水稻遗传研究所陈善葆等人的充分肯定后,便开始投入到研究中去。 从理论到技术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于是,钟章美此后四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的研究和应用:
钟章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青皮竹的开花习性,经过几年的观察,他得出结论:每年的3-6月为开花季节,4-5月为盛花期,早晨的5时-7时为盛花时。 并且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花粉在超过25摄氏度易干死、花粉利用完剪除花穗,利于翌年继续开花等宝贵经验。 而稻种的选择更是难题,钟章美为了寻求到到最佳的母本,对比参照了国内外上百种稻种,在经历过上百次失败之后,最终选择了饶科F4这个株系,这是由“饶平矮”籼稻与“科情3号”粳稻进行远缘杂交而成的株系。 
在1971年5月下旬,钟章美通过控制温度杀死稻株的雄性花粉,再通过套袋、拍打、摘除花药等操作使之稻穗提前开花。 再在竹子的盛花期内进行2-3次人工授粉,确保竹子花粉均匀地散落在稻穗粒的每个柱头上。 在钟章美的不懈努力下,他如愿得到了三颗宝贵的竹稻种子,钟章美将其命名为竹子稻杂种一代(F1)。 
之后,他在金善宝的指导下,用秋水仙素液处理过的分蘖苗,不但解决了远缘杂交的不育问题,且在群体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根系发达、分蘖力强、青叶数多、叶片硬直厚、茎秆坚硬、茎节间密抗倒伏、抗逆性强等特征特性。 为了确保杂交后竹子基因不丢失,从1974年开始钟章美就采用二种竹稻的复合体进行反复的回交、复交。 最终在1996年和1998年培育出了竹稻966和竹稻989两个品系,达到了选育目标,并逐步用于生产。
钟章美成功开辟了稻种杂交的新途径,对稻扩宽水稻遗传基础,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钟章美在接受南方日报的采访时说道:“我觉得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像在矿洞中挖煤一样,已经看到一条碳线,前面可能有很多块石头,但我如果坚持打穿石头,前面可能就有煤炭了。所以,我做竹稻的研究,感觉每年都在进步。我做这件事,就是让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总之,竹稻尚未育成,决心加倍努力,我把这句话写在墙上,希望此生不留遗憾。” 
大家都想着洗脚上田,而以袁隆平、钟章美为代表的科学家却下田搞农业,我们应该对此不吝敬意和赞美,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感到骄傲与自豪。 参考来源:“竹稻之父”钟章美:远缘杂交挑战育种难题(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