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了一则视频,很受触动。 视频标题名为《有对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一打开,是作者和父母在一起时,各种其乐融融的画面: “大晚上嘴馋了一起下楼买冰棍吃。”
“心血来潮画了奇怪的妆,不会被教育不会被说奇怪。”
“带他们出去外面吃好吃的,不会被说浪费钱,大家都很开心。”
就是这么一条简单的视频,不狗血不猎奇。 怎么就火了呢? 一个评论点明了背后的真相: “273.5万个点赞,代表273.5万个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疯狂羡慕着。” “羡慕”这种情绪: 往好听了说是“向往”; 往现实点说,却是因为很难够得着,或者几乎得不到。 不同于视频中一家三口的和谐融洽。 更多读者和身边的朋友,遭遇到的是“被父母各种扫兴”: 每次家人聚餐,到最后总会演变成“饭桌教育”,而自己就是被批评的对象; 某次考试成绩不错,拿着成绩单向父母“炫耀”,换来的却是一顿数落和打压; 就连出去玩得太开心,也会被父母教训“乱花钱、不务正业”; ……
如果把快乐的情绪比作一个个气泡,那父母扫兴的话语,就像一根根刺。 总是在你情绪高昂的时候,冷不丁冒出来戳破你的泡泡。 “别得意忘形!” “有什么好开心的!” 那些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深深懂得,这个短视频背后强大的情绪价值: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究竟有多爽。 长大后才明白 父母“不扫兴”有多难得 “扫兴”这个词,说出来可能有点不太好听。 但身边的朋友,甚至网上很多人分享的故事,都在不断印证这一点。 “我的父母,总是能在我跟她分享我快乐的时候,出言打击。 关键是,她自己还不觉得那是打击,真的很伤心。” 过年期间,有位网友为了让父母放松一下,便提议带父母去动物园玩。 “当时他们明明也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但因为人太多,他们排队等了很长时间。 妈妈逐渐不耐烦起来,转头朝着她喊道: “烦死了,要不是因为你,我才不来遭这个罪呢!” 原本期盼着父母能开心的网友,脸一下就垮了下来。 “那一刻,我觉得好委屈。”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很多父母都会特别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然后让孩子背上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一旦发现孩子过得“太舒服”,就会把这些付出拿出来再说一遍,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权威。 在网上刷到过一篇帖子,帖主说: 自己因为忙工作,常年不着家。 有次爸爸生病了,爸爸妈妈不想让她担心,就瞒着她做了手术。 结果,在一次很小的家庭争吵中,妈妈直接掀开了爸爸的衣服,让她看肚子上的疤,然后狠狠地指责她: “你只知道自私地过你自己的生活,我们就算死在街上你也不会在乎!” 那一刻,她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还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压在我肩上的好像不仅仅是关于家庭和性别的重量,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我说不清,只觉得很累。这些疲惫在绝大多数时候只像一声叹息一样轻,又在某些时刻像一座山那样重。
这些被不断“扫兴”和“泼冷水”的孩子,内心总是背负着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 听到爸妈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心里会觉得很难受; 自己出去玩,一想到父母在奋力干活的场景,内心就会被狠狠刺痛一下; 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一反应不是雀跃,而是提醒自己“谦虚使人进步”。
因为每次他们快乐的时候,父母总会强调自己的苦难。 慢慢地,他们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种认知: 快乐是不被允许的。 好压抑。 除了诉说自己的不幸外,“扫兴”的父母还总是下意识地否定你。 分享美食,他们会说“垃圾食品”; 分享游戏,他们批评“玩物丧志”; 分享电影电视剧,他们毫不理解“啥玩意儿?又不是真实历史,瞎编乱造”。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明明是想通过分享拉近彼此关系,收到的却是比利刃还伤人的话。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孩子一次次失望积累,就不愿意再跟父母接触,以免自身遭受伤害。 久而久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便会越来越淡漠。 更有甚者,会在不断碰壁中,模糊甚至丧失自我的价值。 著名的作家三毛,在才情被大众认可和喜爱的同时,却花了大半辈子与父亲抗争。 因为她发现自己无论怎样优秀,都难以得到父亲的赞许。 她曾写信给父亲,言语中充满了悲凉: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每一个被否定的孩子,都是如此。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父母的认同。 敏感而自卑。 你的父母
也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剧本里 那么,为什么父母总是会习惯性地“扫兴”呢? “我的父母,是不是打心眼里不希望我过得好啊?” 很多人说: 这是“挫折式教育”,打压你是为了你好,让你不要太得意。 还有心理学家说: 认同孩子,就意味着自己权威的消失。 出于这种恐惧,父母会下意识地给孩子泼冷水。
但比起这些,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也很根本的原因: 你的父母,他们自己也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剧本里。 他们习惯打压你、否定你、泼冷水,很大程度,是在“搬运”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前阵子,刷到了另一个家庭出行游玩的视频。 标题是“带扫兴的父母出去是什么体验”。 视频里的父母,更贴近大多数家庭的真实情况。 去了某个景点,父母会不断说“太贵了太贵了”; 吃一顿饭,他们知道价格后,会惊讶道“这么贵啊?还不如回家做饭”。 但不同的是,面对父母的扫兴,这位作者没有只顾着抱怨和委屈。 而是选择认真去观察、聆听父母“扫兴”话语背后的意思。 她发现,父母几乎每一句都是回落到金钱上。 “他们穷怕了。” 是啊,父母“扫兴”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从小到大苦惯了。 定期犒劳自己、出行游玩、看到喜欢的事物就买买买,换作是父母年轻时,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他们早已把“委屈”和“亏欠”自己,刻在骨子里。 当负面情绪成为了常态,快乐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过于陌生的情绪。 所以,与其说他们“扫兴”,倒不如说: 他们只是被困在了父辈递给他们的人生剧本里。 一味地指责,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实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的父母,不是从苦日子趟过来的呢? 他们从小没有体验过快乐的童年,甚至早早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为家庭付出,为他人付出。 有太多的不得已,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愤懑,却只能藏在心里。 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一个没有体会过真正快乐的人,要怎样才能认同快乐,并发出自然的笑声呢? 想起一位心理工作者说的话,听后仿佛被击中一般: “他们不只是可敬、可爱或可恨的父母,他们也曾是可怜的小孩。你与父母之间,从盲目的爱,到激烈的恨,再到深深的看见。” “借由看见,你终于成为了一个成熟,能理解复杂性,与世界和解的成年人。” 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看看父母曾经走过的路,然后把自己代入进去,或许我们就能提前找到解题的思路。 你可以靠自己 走出他们的剧本 看到这里的你,也许是曾经被不断泼冷水的“孩子”,或许是正在思考的家长。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抨击那些“扫兴”的父母吗? 并不是。 并不希望它变成大家纯粹宣泄情绪的阵地。 就像上面说的,或许真的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更多情况下,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爱。 曾经和很多朋友聊过,发现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 如果选择继续困在过去,只会徒增伤害。 主动改变,才能拥有更加自洽平静的心境。 被泼冷水的孩子,在长大后,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和父母相反的剧本。 在这里,整理了两个小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多关注别人的赞许 被不断否定的孩子,长大后总是缺乏自信、自卑感重。 但如果试着回想,你就会发现: 还是有很多人曾经夸赞过你的。 可能是某一次,你穿了父母讨厌的裙子,却被朋友夸赞好看; 也可能是你那份被父母瞧不上的工作,却让你赚到了很多钱、获得了不低的成就、获得了朋友的艳羡。 请深深记住这些赞许,因为它们都在证明着,你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2)停止向父母寻求认同 作家洪晃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的存在感,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喜欢。” 从前,我们只能承受父母“泼冷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通过别人和自己,建立起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 当然,不向父母寻求认同,也并不代表要和他们站在对立面。 而是尝试着接纳他们,接纳自己。 允许父母暂时找不到表达快乐的方式,也允许自己有表达快乐的权利。 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不被影响”,可以先试着“隔离”; 当你有足够能量,不会被轻易影响和打压,再去试着带动父母。 或许那时候,他们就能通过你的带动,走出父辈人生剧本的苦闷,也能尝尝快乐的滋味。 当然,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希望看这篇文章的父母,能试着去理解孩子想要和你分享快乐的心情,哪怕一点点。 希望大家都能够: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 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要常常记得,你值得一切的美好。 往前看吧,那里有光。 来源:十点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