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怎么在这儿?我记得你没跟我说过,你打算在我们学校门口卖鱼呀。”
2005年的一天,在河南一所学校门口摆摊卖鱼的张保国,见到了一位奇怪的小姑娘。 她口口声声把自己称为爸爸,可自己却从来没有见过她,更奇怪的是,这个小姑娘的五官特征,确实跟自己有些相似。
看到他抬起头来,小姑娘又仔细瞧了瞧,发现自己认错了人,连忙尴尬的道歉,跑回了家中。 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待在家里,小姑娘把这件奇遇告诉了他。 不曾想,女儿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在男人的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或许他和卖鱼小贩之间,真有什么关系。 偶然的一次错认,会引起怎样的连锁反应?为人子女者,又为什么会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认错?
缘分使然,得以相见2005年,张保国闲来无事,准备在河南的一所学校门口做卖鱼的生意。 他卖的并不是食用鱼,而是观赏性鱼类,学校里的小姑娘小伙子,对这类观赏鱼最感兴趣。 偶然的一天,他正蹲在地上,埋着头摩挲眼前的小鱼,一双鞋子突然闯进了他的视线。 他以为来了生意,正打算起身招呼,却没成想听到了意料之外的一句话。 “爸爸,你没上班吗?为什么突然来我们学校门口卖鱼了?你没跟我说过这事儿呀。”

一位小姑娘用清清脆脆的声音问道。 张保国觉得有些疑惑,连忙抬起头来,看到了完全陌生却又非常熟悉的一张脸。 之所以说陌生,那是因为他非常确定,自己此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位小姑娘。 之所以说熟悉,那又是因为他在小姑娘的五官特征上,看到了与自己某些相似的地方。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见到小姑娘,他心中也生起了无限的好奇心。
看到小贩抬起脸来,姑娘惊了一瞬,连忙否认: “对不起,对不起,我认错人了。您跟我爸爸长得实在太像了,我刚才没仔细看,给您添麻烦了,真是非常抱歉。”
小女孩儿脸皮薄,刚刚认错了人,脸上有些挂不住,道完歉之后立马跑开了。 回到家,见到父亲,她用非常惊诧的语气开口说: “爸,你知道吗?我今天在学校门口见到一个卖鱼的摊贩,他和你长得一模一样,我是你的女儿,我都能认错人。”

姑娘的父亲周勤予,原本只是附和着女儿笑了笑,可仔细想了想,他突然回过神来,察觉到了什么。 他很相信缘分,也相信亲人之间有着心灵感应。 今天听到孩子的奇遇,他的心中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好像那个陌生的卖鱼摊贩,跟自己有某种血缘上的关联。 在周勤予产生这一怪异想法的同时,卖鱼的张保国其实也有类似的感觉。 
当天下午小姑娘跑走之后,他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过去几年的时间,他经历过无数次被别人认错的事情。 一次两次,还可以用偶然来解释,可次数多了,他不禁会怀疑,这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人。 在他为此事困惑不已时,他的一位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记得你之前不是说过,你是被家里人抱养的孩子嘛?说不定那个跟你长得很像的人,其实是你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如果你们能见面,可能你就能找到自己的来处了。”

张保国的养父母对他很好,从没瞒着他关于真实身世的问题。 而张保国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养父养母膝下没有别的孩子,他就是他们唯一的儿子。 这么多年来出于孝道和担当,他一直没有提起过寻亲的事情,可是他心中还是渴望找到亲人,找到当年被抱养的真相。 如今那个偶然间在摊前出现的小姑娘,给了他一些希望,这或许是上天给他的机会,成全他的一丝执念。 于是在那之后,每天摆摊时,他都会留意走出校门的学生的模样,试图从人群中找到那位小姑娘。 
小姑娘的亲生父亲周勤予,其实也在寻找着他。 几天之后,周勤予抽出时间亲自接女儿放学,他说: “你把爸爸带去卖鱼的小摊那儿,爸爸想跟那个卖鱼的叔叔认识一下。”
他和张保国,终于得以相见。 说来奇怪,人有时候对自己的长相特征并不清楚,大多数人可以认清其他人的长相,却没有办法认清自己的长相。 
可是在眼前这个陌生的小贩脸上,周勤予看到了自己的面孔,那种感觉就像照镜子一样神奇,是他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受。 看外表,此人与自己的年岁大差不差,两个人站起身,彼此握手时,身体上的小动作也非常相似。 巧合的是,周勤予告诉张保国,自己也不是现在父母的亲生儿子。 他们两个人都从上海被抱养到河南,模模糊糊的童年记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河南的一个市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中,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彼此。 奇怪的是,他们又从其他人的口中听到过与彼此有关的事情,因为他们都被别人无数次认错。 种种迹象表明,二人极有可能是亲兄弟,他们相约来到本地的医疗中心,打算做一次亲子鉴定。 医生告诉他们: “在没有父缘或母缘样本的情况下,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序列可能存在一定的鉴定误差。60%以上的基因重合概率,一般就能证明二人存在直系亲属关系。”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们各自提取了生理样本,焦急的等待着鉴定结果。 
真相大白,亲人团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哪怕还没有确定彼此的亲属关系,两位中年人也时常聚在一起,共同摸索模糊的记忆片段。 随着相处时间渐长,周勤予、张保国二人都越来越坚信,对方就是自己的亲兄弟。 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像了,不仅长得像,而且神态相似、生活习惯相似、兴趣爱好相似,就连开心和愤怒的情绪点都相似。 这是一种奇妙的牵引,周勤予想,哪怕最终结果显示他们没有亲缘关系,那他们也是缘分足够深厚的人。 
鉴定结果出来的那天,周勤予和张保国一个比一个焦急,两个人早早起床,饭也顾不上吃,紧赶慢赶的朝着鉴定中心跑去。 医生拿着鉴定报告出来时,说道: “真的很神奇,你们两个人的基因序列一模一样,百分百重合。这就证明,你们不仅是亲兄弟,而且还是同卵双胞胎。”
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同卵双胞胎兄弟,这得是多大的缘分?见多识广的医生,也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奇妙的事情。 
张保国和周勤予二人相视一眼,紧紧抱住了彼此,这一刻,他们找到了一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至亲之人。 他们抹着眼泪,开心的笑着,兴奋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多年陌路,一朝重逢,此等喜悦,难以言表。 周勤予对张保国说: “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一直在试图寻找咱亲爹亲妈,可是没有线索,我只知道自己是从上海被抱来的,这个你也证实了。我还想继续找下去,如果你也愿意的话,咱们之后就多跑几趟上海。”

此前张保国因为现实世界的责任,压抑着自己寻亲的愿望,现在在亲兄弟的鼓励之下,他也萌生了同样的想法。 不过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能不能找到亲生父母,他都不会逃避和推卸任何一点赡养养父母的责任。 两个人兴致勃勃的开始拼凑各种线索,但越找却越是失望。 他们都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了,事情已经过去太久。 在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信息传递十分缓慢的年代,大多数与他们身世有关的线索,都没能被保留下来。 
哪怕他们已经找了这么多年,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太理想。 对这对兄弟而言,寻亲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坚持。 能找到真相,那固然最好;就算终其一生也找不到真相,他们尝试过、努力过,那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上天能够让兄弟二人彼此遇见,这已经是莫大的恩赐,未来几十年的光景,他们可以互相陪伴着,慢慢走下去。 
姐妹重逢,感人至深与周勤予和张保国同样幸运的杭州一对姐妹,也在警察的帮助之下找到了自己的同卵双胞胎。 2021年,杭州市公安系统开展了专项团圆行动,帮助正处于寻亲困境中的居民朋友。 7月,家住滨江区的李女士拨打了警局的寻亲热线,并且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 她说,不久之前,自己曾在车站见到过一位老大姐。 对方和她之前从未见过,但一见到她就激动得拉着她的手,说她和自己年轻时的长相非常相似。 
得知李女士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那位大姐的情绪就更是无法平静。 她告诉李女士,自己家里以前有一对双胞胎妹妹,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意外而走失。 这么多年来,一家人都没有放弃过寻找这对双胞胎,她们的父亲和母亲,也带着遗憾离开。 那天相逢的时间十分仓促,她们没来得及交换更加详细的信息,不过大姐告诉了李女士自己的姓名和年龄,这就让警察局的寻人行动方便许多。 
过了一个月,警局再次接到寻亲热线,电话对面的王女士提供的年龄信息和照片,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 她的五官和神态与一个多月前李女士发来的照片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联想到李女士说的双胞胎的事情,警局的工作人员猜测,或许她的家人想要找到的双胞胎中的另一个人,就是王女士。 接下来,就是DNA鉴定和比对工作。 结果显示,李女士和王女士的基因重合度高达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她们二人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 
至于那天在车站与李女士偶然相逢的罗大姐,她心心念念的双胞胎妹妹,也正是王李二人。 在警察的倾力相助之下,一家六个兄弟姐妹终于团圆,王女士和李女士更是不约而同的为警察送来锦旗,感谢他们圆了自己的心愿。 两人今年都已经58岁,王女士说: “人生已经过了大半,我们才找到彼此,今后,我们会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间,不辜负上天给我们的团圆机会。”

结语周勤予和张保国,他们或许从未见过,也或许在大街上无数次擦肩而过。 因为有了小女儿在小贩面前的错认,他们认亲的心愿才得以被成全。 希望天下所有的寻亲之路都能顺畅,希望所有寻亲之人都能见到自己牵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