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以东的帝王谷沙漠中,巨大空旷的土地上,坐落着一座彩色的山。 这座山是一座倾斜的梯田山,大约有3层楼高,长30多米,正面有一颗硕大的爱心,老人为它取名“救赎山”。 老人名叫伦纳德·奈特,曾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漂泊者,可他的心中却有一个荒诞而伟大的梦——让自制的热气球成功升空,希望每个抬头的人都能看到他。 不断尝试的14年间,热气球越来越大,却始终没能飞起来。 直到来到这片荒漠,他尝试了最后一次,热气球散在地上,他的梦想最后以失败告终。 于是,他决定花一周时间为热气球立一块纪念碑,没想到,几天变成了几周,几周变成了几年,小小的纪念碑在他手中一天天变换着模样,最终变成了一座色彩缤纷的山。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它成了人们眼中的一道奇观。许多网红、模特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取景,酷玩乐队、韩国女团成员Jessica也曾在这拍过MV。 2002年,政府将“救赎山”封为国宝。 2007年,西恩·潘执导的电影《荒野生存》在此取景,伦纳德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 
在画山的同时,他写歌并弹奏吉他:“我在板城很开心,老流浪汉已经死了,那些铁树和我是一样的,我们俩的根都那么深。” 他画老了山,最后也成了山...... 
1931年,伦纳德出生于佛蒙特州伯灵顿郊外。 家中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自小就需要帮忙做农场的很多杂务,伦纳德回忆道:“工作太多,玩耍却不够。” 小时候,因为说话结巴他经常被人嘲笑,他很讨厌学校,形容自己害羞且有些孤独,因此那时他总是逃课。 
尽管不喜欢学校,他还是成功升学去了谢尔本高中,然而在那里他跟不上课业,也总是被同学嘲笑,高二结束后他便退学去了一家工厂工作。 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便感到疲倦,他意识到:“在大城市,无论你做得多好别人都不会满意,只会让你越做越多,没有尽头。” 
远方战争此起彼伏。20岁的伦纳德正血气方刚,于是毅然应征入伍,他认为这是一个逃离佛蒙特州不幸生活并自由环游世界的机会。 他接受了坦克机械师的培训,可刚到岗十天战争就结束了。他在部队里待了5年,被提升为机动部队中士,但他总是对指挥别人感到不自在。 光荣退伍后,伦纳德回到故乡四处漂泊,做过焊工、勤杂工,教过吉他,也做过给汽车喷漆的工作……但大多是零工,极不稳定。不过工作之余,他仍会和兄弟进行夏季公路旅行。 
不紧不慢晃到了35岁,伦纳德偶尔也会因为心无寄托而感到孤独,直到1970年。 那一天,一只热气球飞过伯灵顿上空,引起不小的骚动。人们纷纷走到室外,仰头想看看上面印着什么字。 伦纳德大受启发,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决定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前提下,自己制作一个热气球。 1980年,在离开西部的路上,他的车在内布拉斯加州抛瞄了,崩溃之余,他决定在此停留几个小时,谁承想,这一场临时停留竟持续了整整四年。 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台二手缝纫机,开着车四处打零工筹钱买布料,砍柴、摘苹果、修轮胎……什么都做。他准备制作自己的热气球。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只巨大的热气球终于制作完成,前后充气试飞了数百次,却从未飞起来过。 当地报纸报道了他的故事,并将其放在头版上,媒体形容他的热气球是一头穿着丑角套装的鲸鱼。 
虽然伦纳德并没有因此气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气球的织物和缝合线开始腐烂、撕裂,他总是在不停地修复。1984年的一个周末,他开着卡车来到南加州沙漠的斯拉布城,决定再飞最后一次。 当地很多居民深受鼓舞,纷纷上前帮忙,可仍无法让热气球升空。此刻,他深感自己是个失败者。 
伦纳德觉得是时候离开此地了,但他始终不甘心,就算热气球升空失败,也值得自己为它立块纪念碑。 谁知小小的一块纪念碑,最后竟变成一座五彩斑斓的“山”。 
筑山之前,伦纳德并没有任何计划,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但他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 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来工作,晚上便睡在山脚下的一辆皮卡车后座上。 
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想洗澡时,他会去附近的天然温泉里沐浴。 “即使有人给我一百万美元的豪宅,我也不要,我在这里生活很快乐。” 
埋头苦干了四年,山体初见雏形。 然而某天一场暴雨来袭,“轰”的一声,山坍塌了。媒体拍下照片,内容极尽嘲讽,伦纳德看到后并没有灰心丧气。 山体虽然坍塌,但他的信念并没有因此坍塌。伦纳德发誓要重新开始,用更多的智慧去重建第二座山。 
他创新性地将当地土坯、稻草与油漆结合,这样可以防止风雨侵蚀它。 
山的大部分区域都被涂上了绿叶的颜色,鲜花环绕着山脚,蔓延至连绵起伏的平原。蓝白条纹的波浪与绿色相交,一条明媚阳光的“黄砖路”蜿蜒穿过山的不同路段到达山顶。 
纪录片《伦纳德·奈特的爱情故事》的创作者感叹:“这座山是世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因为它是在没有蓝图、资金甚至没人赞助的情况下,由一个没有工程、建筑、甚至艺术背景的人用捡来的材料画的。” 这座山成了茫茫荒漠中的一道奇观,也成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圣地。 
然而祸福总是相依,1994年,政府为了向当地露营者收租,对这座山进行取样,声称土壤中铅含量很高,并申请资金想要拆除这座山并将其运至有毒废物处理场。 消息传开后,人们自发请愿抗议,收集了成百上千的签名。 在大家的帮助下,伦纳德又从专家使用过的同一个洞中挖出了土壤样本,并将其提交给圣地亚哥的一个独立实验室,最后结果证明:没有污染物超标。 伦纳德的山,保住了。 
这次的经历没有吓倒他,反而令他决心更加坚定——余生都将与这座山在一起。 伦纳德的毅力和信仰感动了无数到访的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捐赠油漆,据统计,至少用了50万加仑的油漆。 
之后他又进行了扩建。 他用成捆的稻草和土坯建造了霍根(纳瓦霍人使用土坯和木棍制成的圆顶形状的房屋),这样可以使山体免受沙漠夏季46℃以上的高温影响。 
然而,他从未搬进去,仍然住在自己的旧卡车里。 卡车附近是庭院式的秋千,伦纳德白天在这里休息并与游客聊天,秋千上放着一本书,书页在炎热的沙漠中随风飘扬。 
博物馆则是他创作出的最后一件艺术品,是以他自己最初的半充气热气球为模型建造而成。 它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但是一座纪念他迄今为止的人生旅程的纪念碑。 

伦纳德老了,山似乎也跟着老了。 山漆开裂,他每天都冒着危险去补,“如果这座山裂开一万次,我就在上面放上一万朵花。” 
然而事与愿违,2011年,心力衰竭和痴呆症等各种老年病纷纷找到伦纳德。 他的听力和视力断崖式下跌,几乎失明。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才终于松口离开这里去了疗养院。 80岁生日时,即便接受了腿部截肢手术,他仍坚持坐轮椅回山上庆祝。 
2014年的某个下午,他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2岁。据关心他的朋友说,伦纳德在两周前就停止进食了,“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会住在他的山里了,于是开始放手。” 根据遗愿,朋友或游客可以将他的骨灰漆在山上。 “他吃,他建造,他洗澡,他睡觉。仅此而已。28年来,他一直以这种方式生活,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一件事。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如此纯粹、如此原始的人。”《TIME》杂志如此刊文纪念他的一生。
如今,这座山被一家非盈利组织接手,日常有专人维护,“保证它伫立在那里,永垂不朽”。 他亲手赋予了这座山生命,所以哪怕离开了人世,这座山也会继承他的意志,孤独伫立在荒漠中,抚慰每位前来拜访的旅人的灵魂。

本文参考资料: [1]https://www.salvationmountain.us/history2.html [2]https://www.theartstory.org/artist/knight-leonard/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UAMDIA4Qw&t=9s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OEsThJJFk 作者:鲸辰,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带你探寻美好空间,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事、物。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YouTube、网络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