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社会流行的主旋律就是“学历有用论”,以学历去评判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所以专升本、研究生考试热度高居不下。 然而现如今,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学历不再是唯一项,学历这块砖的力道是有限的。
未来几年,即使学历这块砖再怎么硬,这几类人也敲不开未来的大门,注定被社会无情抛弃。 一、只学“历”不学习在以前,一个中专生都是宝贝,已经算是人中龙凤了。 可搁在现在,教育资源跟上来了,甚至教育资源内卷成麻花,遍地都是大学生。 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变,可供市场选择的人成倍增长,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日常现象。
这时候,有些人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学历比不过别人,所以一个劲拼学历,希望给学历镶上一层金,给自己增加点底气。 久而久之,他们只在学历上耕耘,而忽略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现在,更新换代飞速,稍微抓不住这个风口,就会落后于同行,因而大多雇主已经不愿意在“培养员工”上下功夫、花费时间。 现在,市场的雇主最后看中的还是应聘者现有的能力,能不能与岗位匹配,能不能马上上手,而不是看他们学历有多高。
而且,学历能为个人带来多大的优势,都是与自身学习能力挂钩的。 就好比清华大学出来的,当他完美地完成了一项工作,别人大概率会说:到底还是清华的,工作能力就是不一样。 而当他稍微出错、或是做不了的时候,估计舆论的风向又变了:清华出来的有什么用,还不是这点小事都不会做。 
所以,当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不错时,学历能反哺你的能力,为你的能力锦上添花,而相反,它只会拖垮你。 在提升学历的时候,也别忘抬头看看社会,当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努力跟上步伐,让学历不只是敲门砖,让它为你的能力添砖加瓦。 二、岗位被替代性强如今,人工智能占据上风,电脑逐渐代替人脑,人工智能不请自来,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能做的,人工智能也能,我们不能做的,人工智能也能。 
往好处想,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为人类分忧,便捷人类生活,这的确是好事一桩。 但一旦人工智能成为主流,其成本低、效率高、无情感内耗等优势摆在眼前,市场势必乐意为人工智能敞开怀抱。 前段时间,ChatGPT横空出世,一批高材程序员饭碗不保,引发了热议,让技术行业瑟瑟发抖。 美国更有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内,自动化技术将会极大渗入社会职场,将有一半的工作消失。 
若假设成真,美国失业率是想都难以想象的。 在人工智能“巨手的笼罩”下,谁也不能安全过关,特别是岗位被替代性强的那些人。 市场淘汰一个人,从不会特意征询你的意见,更不会提前通知你一声,往往直接把结果撂给你看,普通人只有接受的份儿。 以前,大家都在鼓励勇敢跳出舒适圈,现在大家猛然发现,舒适圈也不舒适了,留在舒适圈都成了一种奢望。 
若想不被市场淘汰,我们应该学会“扎马步式”生活,一脚稳住舒适圈的同时,另一只脚也要去够一够困难模式。 三、月光族只管享受当下在生活压力愈发膨胀的情况下,“及时行乐”一族脱颖而出,有部分人开始追求享受当下,掏空钱包只为买一时的快乐。 然而,这类人最怕的是,对快乐不够“专一”,当快乐的劲头一过,他们又被迫回到一地鸡毛、负债累累的生活。 
对这些人来说,工作工资是维系他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一旦失业,他们生活就崩盘了。 在疫情重创过后的市场,市场就像“热胀冷缩”,遇冷就会收缩,失业人数逐渐增多。 若口袋尚有积蓄,失业勉强还能撑一阵子,就怕背着房贷车贷,还背着巨债,失业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享受当下固然没错,但更稳当的生活状态,应该是瞻前顾后,别冲动消费,为自己及家人留足后路,钱包里有货才是王道。 四、抗压能力弱如今,有太多人因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心态崩塌,从而想不开,抗压能力太差,内心不够强大,学历高也补救不了。 前段时间,高考成绩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在人们为高考状元热烈鼓掌的同时,有人可能正在悲痛欲绝,对比强烈,如此凄凉。 
现在的教育资源虽然很好,但大家都过分注重成绩教育,忽略了心理教育,将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的标准。 即使他们通过了“成绩量尺”,符合学校所说的“优秀人才”。 可当他们到了社会,发现再也没有老师给他们打分,试卷上的高分好像只能留在试卷,根本无法让他们再次顺利通过社会的考试,他们往往就崩溃了。 
学生如此,成年人更不用说。 有人逃不过“35岁魔咒”,从高薪岗位走下来,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落差,将眼前的困难无限放大,大到最后吞噬了自己。 有科学依据表明,世界上的人分为三类,一部分人遇到困难,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类人占比85%。 而10%会迎难而上,决心与困难一较高下,剩下的5%主动去找困难,享受打怪升级的快感,这类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人穷尽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心态好,人生中遇到的困难,都是跳梁小丑,能奈我们如何。 结语总的来说,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必须积极主动破局,跟上社会的步伐快速提升自我,而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消极待事。 只有这样,大浪淘沙,大浪打过来,我们才不会成为被淘掉的那一滩沙,才不会被社会无情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