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老龄化”这个词已然成为社会的又一个热点话题。年轻一代由于过度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原因而不愿意生育,由此造成出生率小于总的死亡率,造成社会上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情况出现。 这时候有人问了,那如果老年人大规模去世,是不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且老年人大规模去世也可以省下一大部分养老金的开支? 事实恰恰相反,老年人的大规模去世并不能缓解老龄化趋势,甚至还可能会造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危害。咱们今天就一个个的来聊聊这个话题。
疫情期间,病毒肆虐,造成了大规模的去世情况。其中,不少老年群体由于自身就存在基础病,加上病毒的感染,多病同步发作导致身体负荷不了而去世,可以说,在疫情期间去世的老年群体是远大于年轻人的。 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老年群体的去世可以减少对于养老金的发放。但是,这其中的不利因素是远远大于它的有利因素的。
不利于青年群体发展在中国人的骨血里,忠孝文化是十分深厚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寻根文化”。大量老年群体的去世,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一方面无人为其指引方向,在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上很容易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青年群体虽然是社会发展主力,有着蓬勃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其社会经验较少,很容易导致社会发展混乱。 超前消费的消费习惯让很多的年轻人都或多或少背负着债务,比如房贷、车贷等等,老年群体的去世有可能会导致年轻人的经济状况崩盘,间接影响房地产行业以及汽车销售行业,青年群体消费能力下降,消费降级,从而对整个行业造成影响。
而且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部分的老年人来传承,老年群体的去世会导致一部分的文化艺术遗产在世界上消失。 他们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情,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的艺术品。他们的消失意味着艺术不再传承,而他们留下来的作品也将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 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咱们先不说老年群体大量去世这个假设是否真实存在,就单单假设存在这一情况。 从社会层面分析来看,老年群体的大量去世也就意味着大量住房的空缺,单单从房地产行业来看,短时间内会造成楼盘大量抛售,要么出现“有市无价”的情况,也就是房价虚高,短时间内房价达到极点,无人接盘,房子仅仅存在于物的层面,无法变现。 
要么出现“大量崩盘”,也就是房价迅速降低,远远低于其开盘价格,造成房地产行业混乱,以及中介公司等等靠房地产生活的人会大量失业。而短时间内大量失业又会滋生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展。 
又有人问了,老年群体的大量去世会不会对延迟退休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呐?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为什么要延迟养老退休呐? 我国的退休年龄是根据整体的人均寿命来看的,就拿疫情期间来举例,一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多种基础病的存在加上病毒入侵,导致死亡的概率大大大于青年群体。 
老年群体的大量去世就导致了我国整体的人均寿命减少,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则是,由于现代医疗水平、生活水平、老年群体的健康观念持续增加。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之前退休年纪来看依旧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如果没有特殊不可控因素的干预,我国老年人退休年纪是应当适当延迟的。 
一边是延迟一边是提前,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的老年人退休年纪受到影响和干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疫情期间老年群体的大量去世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赤字,但是分析来看老年人去世的危害是更大的。 不利于青年群体生育在我国似乎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老年人,也就是上一代人会承担起照顾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的职责。 “隔代亲”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在许多八零九零心中,小时候和自己最亲的莫过于家里的老人了,他们从小跟着家里老一代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 
对于正值生育年龄的年轻人来说,老年群体的离开意味着更紧迫的时间以及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很多青年群体选择“丁克”,也就是不生孩子,这直接造成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下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一方面,新出生人口比重降低意味着未来发展必备人才紧缺,可持续发展受阻。另一方面,生活压力以及生育成本的增加导致很多青年群体选择不生育甚至是不结婚。 
而且过度的社会压力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人们不得不消费降级以及减少开支,可流动资本减少意味着社会的活力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不仅如此,长期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整体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会有所降低,人们对于心理医生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同时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更为突出。 总结总的来说,回归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问题“如果老年人大规模去世,整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单纯的去假设人口数量的减少来控制养老财政赤字是不可取的,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复杂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因此,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仅仅要抓住当前问题的主要矛盾,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现有的社会问题来洞穿到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根本是去促进社会长久稳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