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无论多大年纪,都应保持一颗渴望学习和进步的心。因为世界之大,知识之广,任何人都无法独自穷尽,启发和智慧无处不在。稚子未必代表愚笨,而过犹不及的自信有时也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问难。有时候,只需一场与小孩的问答,就能让思想家受益匪浅,获得新的启发。
一、天才小孩项槖用沙堆成的“城堡” 挡住孔子去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混战,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孔子。孔子一生努力讲学,积极改革,为后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然而,就在孔子声名鹊起之时,却也遇到过让人匪夷所思的挫折。 当时孔子四十多岁,正值壮年,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努力讲学说法,改革人心。一天,孔子率领弟子来到一个名叫黉的小城外,正欲入城访问当地民众。谁知道城门口聚集着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其中一个叫项槖的7岁小男孩,用沙土搭起了一个占据了大半条街道的“城堡”,并自称为城主,不让孔子一行人通过。
孔子看到街道被一个孩子用沙堆成的“城墙”挡了一大半,倒也不恼,只是打发弟子子路去劝这个小孩让开些地方,让他们可以进入城中。子路上前试图用成人的语气训斥项槖,让他不要任性妄为。但是项槖十分固执,声称自己是“城主”,有权决定谁可以进入自己的“领地”。两人你来我往争执了几句,项槖不为所动,子路也没能说通这个顽固的小孩。 两人的争执声引来了其他玩耍的孩子们的围观。孔子站在一旁看着,觉察这个顽皮的小男孩虽然任性,但眼光中透着智慧,似乎并不是普通的童稚行为。他开始对这个聪明过人的小孩产生了兴趣,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
二、孔子试探性提问,项槖机智回答于是,孔子决定先试探一下这个小孩的能力。他走上前来,蹲下身子与项槖平视,笑着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你这么大了,已然懂得用沙土堆城堡,真是不简单呢!” 项槖抬起头看了孔子一眼,稚嫩的声音回答道:“我叫项槖,今年七岁了。这没什么,谁不会堆沙堡啊!”语气有些得意和不屑。 孔子听出他的聪慧和自信,更加确信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小孩了。于是他决定先问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来试探项槖的能力:“既然项朋友那么厉害,您能告诉我,人一共长了多少根眉毛吗?” 
项槖却也不慌不忙,脱口而出:“这还用说,人有两根眉毛,一黑一白呀!” 孔子点点头,又追问道:“那么请问,天上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烟的火?地上有什么东西是没有枝的花呢?” 项槖闻言,立刻回答:“萤火虫的萤火没有烟,下雪时的雪花也没有树枝啊!” 孔子见他连这样看似有难度的问题也能轻松回答,不禁感叹项槖的聪明与机智。他决定再提高难度,来彻底考察这位小天才的能力。 
三、孔子三问难倒项槖,反被问倒于是孔子继续发问到:“既然如此聪明,那么请告诉我,天上的星星一共有多少颗呢?” 这一次,项槖终于没有立刻回答,他略作沉思,然后说道:“星星就像牛身上毛发一样多,数不清楚的!” 孔子笑了,点点头说:“好一个看家的比喻。不过,我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项朋友:请问,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不沉?天上的大雁为什么能发出洪亮的鸣叫?松柏两种树为什么四季常青不凋谢呢?” 
孔子以为这三个问题难倒了项槖,可以考察出他的极限所在。没想到项槖不仅把孔子问倒,自己还反问了三个更难的问题: “先生,为何就认定鸭子有蹼才能浮水,雁儿有长颈才能鸣叫,松柏内心坚韧才能常青?鱼儿没有蹼也能在水中自如游动,青蛙也会大声鸣叫却没有长颈,青翠欲滴的竹子也不需要内心坚韧就四季常青啊。” 孔子被小男孩的反问弄得哑口无言,自己也答不出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这下轮到他陷入了沉思,而项槖则一脸得意地看着孔子。 
四、孔子当场拜小男孩项槖为师 获得新启发看到项槖聪明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孔子由衷地感到佩服和惊喜。他豁然开朗,决定当场拜这位才华横溢的7岁小男孩为师,请求项槖传授给他更多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这无意间的一战,使孔子认识到学问的广博无垠,向小孩学习也是一种谦虚进取的好态度。这也启发了他后来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意味着人要常怀谦虚之心,处处留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而项槖用智慧和机智将孔子问倒一事,也在当时迅速传播开来。村民们议论纷纷,都对这个小男孩刮目相看,认为他简直是神童再世。 
“简直不可思议,才7岁的孩子就能把老学究问倒,看来是个十分聪明过人的天才啊!” “要我说,孔丘也太不把小孩放在眼里了,这下认识到小孩也有惊人的智慧了吧。” “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大有作为,我看他比孔丘将来更有出息呢!” 人们都在传颂项槖的聪明绝顶,认为他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五、项槖一战成名早逝命运多舛然而命运弄人,聪明的项槖因这一战成名,名声大噪。各国君主闻讯後,大都向项槖表达了艳羡之情,纷纷派出使者,盛情邀请项槖入宫任职俾臣。 项槖看破名利,不想受任何势力制约, 便在12岁时投江自尽,生命骤然断送,世人无不为他的早逝感到惋惜和遗憾。 孔子对项槖的早逝也十分惋惜,认为这无疑是人才的极大浪费。从此孔子更加珍视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与才华,把如何辨识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项槖和孔子的这次邂逅,成为孔子求知路上的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示了孔子谦虚向小孩学习的胸襟,也昭示了不可用常识束缚天才未开发的思维。每一个孩子都潜藏无限可能,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异彩。 
结语这段佳话给后人带来了重要的启发:要深入观察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成人不可用自己的视角束缚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而要尊重和理解;要给予孩子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小心翼翼地帮助他们成长。 我们都要像孔子那样,保持谦虚柔软的心,不断学习和突破自我。每一个孩子都是宝,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悉心呵护,耐心启蒙。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天才,创造出更加绚烂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