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家乡
从小我便以家乡为荣,因为它是自贡市的南门重镇邓关。
家乡很早便迈入了亿元乡镇行列,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在上小学。庆祝大会在四川轻化工学院的礼堂隆重举行,我作为鲜花队的一员,提前也训练了很久。然而,关键时刻肚疼,等我重新入列后,领导们早就步入礼堂了,让我懊恼不已。那记忆实在太深刻了。

家乡的荣光大略始于明清时期。随着盐业的兴盛,邓关码头扼沱江、釜溪河、镇溪河三水交汇的咽喉,是自贡、富顺的物资集散码头,是釜溪河所有码头中最大、最繁忙的一个。阿婆在旧社会跑过船。她向我们讲述过邓关河中帆樯如林、泊船无数的盛景。那种场景我没见过,不过我见过邓关码头繁忙的沙石运输。每天观音阁、下盐坝两处靠船无数,黝黑的挑夫忙着起船,密密麻麻宛如搬家的蚂蚁。

家乡有丰富的盐卤和浅层天然气资源,邓关盐厂、自贡炭黑厂、自贡树脂厂等10余家国有企业先后在此落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石夹口、团仓坝一线因盐厂和炭黑厂的聚集,厂房、家属区、休闲区林立,形成了一个几万人的群落。记得第一次立于二岗哨的山头俯瞰两厂,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大如斯,热闹如斯,繁华如斯。
得益于“三线建设”,才有了后来的四川轻化工学院。作为一个远离市区的乡镇,居然有全日制本科院校实属难得。大学的聚集效益非常强大,学生、教职工、家属、各色商人加一起至少两三万人,形成了热闹非凡的黄坡岭。高校的教育引领作用极为显著。那些年邓关的教育很是辉煌。我的母校黄岭小学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所村小,却是全市赫赫有名的存在。

邓关扼守川云中路,在当年是川内抵达云南的重要通道,加上邓隆、邓观等省道,使得家乡成为川南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倚山傍河的公路显得繁忙异常。

巅峰时期的邓关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起来好几万,虽赶“三六九”,实属百日场。繁华程度在市内所有乡镇中首屈一指,号称“小香港”。
那时,作为一个邓关人,我是很自豪的。去荣县上学后,我很有自信的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家乡。
然而,繁华终有落幕。众多辉煌一时的工厂,人去楼空,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淹没在了浓密的杂草里。就连我最引以为傲的大学也仅余所谓的“黄岭校区”这个空壳。有一年我去家访,路过二岗哨,成片灰色的宿舍楼犹如人间鬼域,寂静得可怕,让我很是感慨。曾经,这儿可是人声鼎沸呀。
落寞了好些年,邓关重获契机:整合资源撤镇建街,成宜高铁穿境设站,工商业布局发力,改造棚户区、建品质城镇……真心期盼领头羊能带领一万多邓关人民重塑南门重镇的辉煌。

其实,邓关可以看成自贡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缩影。解剖好了邓关这只小麻雀,川C重获荣光之路将能更进一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