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针,曾让多少人胆战心惊。扎起来痛不欲生,扎完后屁股还在隐隐作痛。 许多80、90后应该还记得小时候感冒发烧,被医生或家长强行按在椅子上,狠狠地扎上一针的恐惧。 如今时过境迁,小时候的恐惧屁股针,已经很少见了。 它消失的如此无声无息,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它曾经如此流行,每逢儿童生病,它就是家长们最首选的“良药”。 
它为何在短短十几年之间就此退场了,退出了我们的视野? 难道它真的如传说中那样疗效奇佳?还是它潜藏着令人不安的风险和危害? 1、屁股针,害人害己的“回旋镖”扎屁股针,这让无数80后90后的童年充满了恐惧。细长的针头扎进肉乎乎的屁股,疼痛难忍,每扎一次都如坐针毡。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经常被扎屁股针的孩子,往往要承受更惨痛的后果。
有个男生叫小赵,因为身体弱,经常生病。每每感冒发烧,他就要被扎上几针屁股针。 久而久之,小赵走路的姿势变得很奇怪,两条细瘦的腿摇摆着,步履蹒跚。同学们都笑他“猪蹄子”,这让他的自卑感更重了。 后来,老师让他去做体检,检查结果证实他的股四头肌已经严重萎缩、肌肉松弛。 原来,长期打屁股针导致他的肌肉组织损伤,影响了正常行走。 不仅如此,屁股针还容易造成局部的感染和炎症。
有一对双胞胎姐弟,弟弟林林经常生病,他妈为了医治他,总扎他屁股针。 有一次,林林打完针后屁股红肿不消,发起高烧来。 原来针头扎入时带入了细菌,导致局部破伤风感染。这可把林林妈吓坏了,赶紧送他进了医院。 幸好及时救治,这孩子也算没留下什么后遗症。 笔者小时候也打过一两次屁股针。记得6岁那年,强打屁股针后的肿块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才消失。现在想来,真是勇敢又无知的童年。 
许多父母都不知道,频繁打屁股针可能会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细胞结构破坏、肌肉萎缩都会影响骨骼发育和机体生长。 如今时过境迁,屁股针消失了。其实它带来的伤害远远大过短期功效。 经常打屁股针就像童年时期的罂粟,一时可以止痛,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身体。 每当想起它扎入皮肉的刺痛,我都无比庆幸科学发展终结了这种落后的注射方式。
2、肥胖者的奇耻大辱,屁股针添堵增痛屁股针曾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它对肥胖患者的不友好,成为被逐步淘汰的重要原因。 肥胖患者的臀部和屁股积累了厚厚的脂肪组织,针头很难完全插入肌肉层。 有的医生为了完成注射,只能随意将针插入肥厚的脂肪层。 但是,药物被注入脂肪后,无法进入血液循环起到治疗效果。更严重的是,不规范操作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有些医生为了穿透肥厚的脂肪层,使用过大的插入力道,这就有可能损伤坐骨神经。 一旦坐骨神经受损,患者很可能会出现下肢乃至下半身瘫痪的情况,丧失自理能力。 据报道,曾有一名中年男性肥胖病人,在社区卫生中心接受屁股针注射治疗时,医生不慎损伤了他的坐骨神经。 事后,这名男病人双腿完全瘫痪,只能依靠轮椅活动。 这对他和家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类似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结合肥胖人群日益增多的现实,这无疑给屁股针的推广使用敲响了警钟。 要确保肥胖患者的用药安全,屁股针显然不再适用。 更专业的注射方式和部位选择,如采用较长针头针对手臂肌肉组织注射,能大大减少风险。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病人权益的重视,屁股针这类存在较大风险的传统注射方式,已经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这也让人更加认识到,在追求治疗效果的同时,注重病人安全至关重要。 
3、操作风险巨大,淘汰屁股针势在必行屁股针由于存在较大风险,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屡次导致医疗事故,这也成为它被逐步淘汰的原因之一。 屁股针操作过程中风险很大。儿童及不合格病人由于恐惧,往往在注射过程中出现乱动。 这很容易导致针头折断,残留在体内。针头残留不仅无法继续完成注射,还带来了很大的拔除困难和感染风险。 
有报道称,一名7岁男孩在接受屁股针注射时突然乱动,导致针头折断。医院反复尝试仍无法将残针取出,带给患儿及家属巨大精神压力。 屁股针对医生的操作要求较高,多数不专业的医生难以准确插入针头。 有报道显示,部分医生由于经验不足,无法精确找到肌肉位置,导致注射失败或造成组织损伤。 还有医生为尽快完成注射,使用过大的插入力度,反而导致神经损伤。 
相比之下,胳膊肌肉位置简单且紧密,注射风险较小。 再者,过去由于监管不严,许多不具备专业资质的医务人员也可进行屁股针注射。 这无疑增加了医疗事故的概率。据了解,多起严重的屁股针注射事故都发生在非专业医生操作时。 随着法规收紧,现在只有获得专业认证的医生才被允许进行注射。 屁股针存在操作风险大、对医生技能要求高等问题。 
而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其他注射方式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考虑到病人权益保护,屁股针这类高危注射方式理应被淘汰,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你对这个事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一起交流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