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最厉害的日子来了!处暑后这么做,一年“病不沾”。
健康饮水 2023-08-23 05:56 发表于辽宁

今日2023年(8月23日)处暑 chǔ shǔ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即为“出”暑
处暑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到来,天气真正开始转凉。天气似乎变得舒服了,但八成人不知道的是,此刻健康危机也随之而来……一丝冷意袭来,冷热交替,夏秋转折之时处暑过不好,小心你的心、肺哦!
此时温差强烈,血管容易出现极度收缩情况,对高血压很不利;血压控制不好,就容易发生中风;而血管收缩后,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此外还容易感冒,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养生,养好身体过秋冬!
处暑时节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时节,飒爽的秋色铺陈开来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阳透亮图片
处暑时节,常有“秋燥”
皮肤变紧,头屑变多,嗓子发干
此时宜调整饮食,早睡早起
以保养元气,养精蓄锐

处暑
冷热交替,夏秋转折之时
处暑过不好,
小心冬天留病根儿
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
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候
所以必须要提醒大家
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养生小妙招
早睡早起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有统计表明,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另外,立秋之后,外感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多数是嗓子干,咽喉肿痛,发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
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稀释血液、预防感冒;但是千万要少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
处暑吃梨,梨能利尿通便、缓解秋燥。在秋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秋燥,有益健康。
处暑吃苹果,苹果富含维C、维E、多酚和黄酮类物质,都是天然抗氧化剂,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有效。
处暑吃葡萄,葡萄中富含有花青素和类黄酮,这两类物质都是强力抗氧化剂。对我们体内的自由基有很好的对抗和清除的功效。
处暑吃鸭肉,民间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说,夏末秋初之际食用味甘、性凉的鸭肉,不仅可滋阴养胃,还可以缓解阴虚火旺、起到祛火降燥的作用。
中医提醒,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护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适当体育运动
暑热渐退,人体的生理机能也开始进入周期性休整阶段,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适当体育锻炼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减少心肺功能衰老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