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的滴血验亲竟是甄嬛的主场?她下的黑手可比宜修多多啦!剧中关于水里的白矾究竟是谁放的没有下定论。 又像是宜修放白矾被抓包,又像是绘春为了立功参与其中最终顶罪。 最具迷惑性的就是在此事之前,甄嬛和玉娆在自己宫里染指甲的情节了。 让人不禁猜想是她自己做的手脚。
而在原著中,不仅对此事做出了详细解答,还发生了许多比剧里更抓马的剧情! 甄嬛回宫后,孕期毕竟是对外说的多了一个月,肚子要稍微大点儿。 虽然用双生胎的说法暂时打消了皇上和太后疑虑,但宫里的流言一直没有断过。 她其实一直想找机会为双生子正名,别人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得让皇上相信啊。 而宜修搞的这场滴血验亲局就是最佳时机。
瓜六告发甄嬛私通一事本就是莫须有的事。 宜修不在乎奸夫是谁,只要跟甄嬛来往亲密就足够引起皇上疑心。 然后再顺势引出滴血验亲,往水里动点手脚。 把双生子血统不正的罪名坐实,那甄嬛的小命不就任她拿捏了吗。 
结果瓜六公式对了,代错数了。 你可以说甄嬛私通,可以说温实初私通,但不能说甄嬛和温实初私通。 甄嬛本来被告发慌得一批,结果一听,太医温实初!行,这把稳了。 
原著中滴血验亲一共验了三次,第一次六阿哥和温实初。 本来甄嬛是打算自己动手脚投入白矾,以此来诬陷宜修陷害她,毕竟指甲不是白做的。 但这一场局里,本就是宜修打算扳倒甄嬛,还抓错了奸夫。 所以第一次甄嬛就没来的及动手脚,直接抓包宜修扣了个大帽子。 
第二次还是验的温实初和六阿哥,只不过换成了干净的水。 本来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但甄嬛为了给儿子正名,又提出让儿子和胖橘验。 自己再趁机加点白矾,六阿哥的皇家户口就可以正式坐实了。 结果这时候浣碧又出招了。 
她在抱六阿哥的时候,跟另一个嫔妃的孩子掉了包,用的是六阿哥的襁褓。 因为都是一家子的孩子,这个阿哥出生时间也相近,根本没有人发现其中关窍。 这下连孩子都是亲孩子了,白矾再次没派上用场。 不过这一场连环套下来,算是彻底坐实了宜修的恶人形象,甄嬛算的还是狠啊! 
甄嬛回宫时送给宜修的佛珠,其实是她抛出最大的**!甄嬛送出一串佛珠,嘴上说的是从没忘了皇后的恩德。 早就给皇后奉了佛珠准备奉送啦。 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我早就打算回宫了,你干的坏事我全都记得,就等着我华丽复仇吧! 宜修也不甘示弱,很快就借簪花一事,警告甄嬛别呜呜喳喳,看清楚谁才是后宫之主。 
这场戏看起来双方有来有回不相上下。 但仔细琢磨琢磨就知道,若是宜修先簪花示威,甄嬛送佛珠反击还有点道理。 但皇后还没出牌,她就先亮一爪子,这不是在往枪口上撞吗。 
甄嬛并非主动挑事的人,她这次主动出击其实另有道理。 你想想啊,甄嬛回宫的目的是啥?是给孩子上户口啊!复仇那都是次要的。 争宠是低段位嫔妃才会干的事,甄嬛带球回宫最大的危险其实是孩子的身份。 她故意在宜修面前示威,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回宫的真实目的。 
甄嬛送上佛珠,让皇后以为她是本来就不甘心留在甘露寺。 一早就琢磨着回宫复仇了,从而忽略甄嬛宫外怀胎,借子回宫的蹊跷。 毕竟要只是宜修为了对付甄嬛,出手搞幺蛾子还是有办法对付的。 但双生胎的身世一旦暴露,那甄嬛必死无疑。 
对比后来太后和甄嬛之间的博弈,其实就能看出来区别。 太后和甄嬛没什么恩怨,面对她突然回归,太后的思维是透过事物看本质。 当年甄嬛执意离宫,连刚出生的孩子都能抛下。 这么狠心的女人,却突然愿意回头跟皇帝重修旧好。 要么就是来复仇的,要么就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 
甄嬛的回复把重点放到了她和四大爷的感情上面,当初离宫是因为以为皇上无情。 可胖橘逛了一圈甘露寺还专门爬上凌云峰去探望甄嬛。 说明感情还在,误会解开自然就愿意继续亲近了,至于孩子那纯属是意外。 
太后的身份摆在这,她只想给儿子的江山社稷把关。 跟甄嬛又没仇,所以甄嬛毫无攻击的反应就是打消太后疑虑的最好表现。 而宜修不一样,只要抓住把柄,她一定会置甄嬛于死地的。 
所以掩盖一个真相的最佳办法,就是制造出另一个别人更想看到的真相。 只要宜修相信甄嬛是冲着她来的,再去设计陷害都是可以预防拆解的。 反正甄嬛拿捏住了胖橘,只要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足以击垮宜修的攻击。 
甄嬛凭什么敢拿孩子碰瓷宜修?那是你没看懂她的底层逻辑!甄嬛敢这么直接的借力摔娃,不仅宜修懵了,连四大爷都蒙了。 他不敢相信宜修在他眼皮子底下害人,更不愿相信甄嬛会拿他们的孩子做局。 
尽管甄嬛战队围攻宜修一人,四大爷也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毕竟这么直白的手法太像是诬陷了。 直到胧月哭着出来说出那句皇额娘她推了熹娘娘。 
胧月看不懂大人的争斗,甄嬛和宜修之间发生肢体冲突。 她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假摔什么是借力。 但是敬妃曾经教导过她: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保护熹娘娘,别让皇额娘欺负了她。 所以在看到甄嬛和宜修争论的不相上下时。 
她才会站出来,顺着甄嬛的话说是皇额娘推了熹娘娘。 她只是个六岁的小孩,就算撒谎也难以撒的这么逼真。 胧月和四大爷是一样的,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胧月可能真的没撒谎。 
在胧月的催化下,四大爷心中的天平彻底倾向甄嬛。 哪怕这场局多么刻意,在甄嬛和宜修之间,四大爷更愿意相信前者。 甄嬛只需要把合理的条件摆好即可,计谋的高低并不是重点。 
其实在甄嬛碰瓷之前,宜修的地位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一来滴血验亲事件,让皇上坚信宜修一直不喜欢甄嬛,这害人的动机就有了。 二来宜修战队陆续下线,作案凶手只能是她自己。 
最重要的一点,宜修在此次事件之前,已经多次在四大爷的雷区蹦迪了。 谋害皇子戕害嫔妃都是小事,宜修最不该做的事,就是把手伸进了前朝。 三蛋被申斥的时候,四大爷就说了圈禁宜修不知是因为她害了甄嬛的孩子。 她为三蛋立储之事奔走牵线,已经严重触及到了一个皇帝的核心利益。 以前靠着纯元和太后的面子没有发作。 
如今甄嬛送上来一个机会,他能不抓住好好整治一番吗? 其实就算没有胧月的出场,四大爷最终也会顺坡下驴惩治宜修。 但胧月的出现属于是彻底坐实了宜修的恶行。 在两个勾心斗角的深宫女人之间,大家更愿意相信一个天真的孩子。 
甄嬛这一出皇子碰瓷,主打的就是一个因果报应。 当初宜修用一件故衣,借着皇上积怒已久打倒了甄嬛。 这一次甄嬛也同样用皇子碰瓷,给了四大爷打击宜修的机会。 甄嬛她玩的不是算计,而是人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