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中文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搜索出的在自流井的“千余年前之法”。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借西方科学学者讲述的中国故事,了解自贡独特的歪脑壳船。
李约瑟博士对中国船舶自然发展史中一些较为突出的船舶作简要评论时,把长江上游地区的歪首船(歪脑壳船)和歪尾船(歪屁股船)列为“中国最特殊的船只”。

“中国最特殊的船只中,有长江上游地区的歪首船(歪脑壳船)和歪尾船(歪屁股船)。歪尾船集中在重庆东面涪陵的龚滩河口,而歪首船则出现在涪陵西面从事盐运,从自流井沿着几乎不能通航的江河顺流而下。这两种船的“长方形”船首或船尾歪向一边,以便使其一舷舭角和船的主轴线大致平行。自流井的“橹船”只把船首扭歪,因其结构特点,工作时互不干扰。这种不对称的船体线型对全船平衡的影响是否有利于激流航行,这一点还未得到科学论证。但船工们确信这一点,不管怎么说,没有理由否定这种奇特构造的古老风格。”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还选用一幅拍摄于1920年釜溪河上“歪脑壳船”云集的照片来证实早期到过中国的旅行家对中国船舶帆樯林立的肯定。照片的注释上写道:“这幅照片可以证实马可·波罗对中国航运的极其发达的赞叹。这是一些盐船,正在四川自流井等待装货。右侧山冈上的寺院和突出在城墙外的寺庙都是木石结构,具有典型的四川特色(朱克斯·休斯摄于盐务局,1920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分册,第467-47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从自流井到邓关段的釜溪河,旧时称盐井河,总长约67公里。自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疏凿河道,开航水运盐斤以来,自贡人就在这条长江的二级支流上建造这种斜头歪尾,后拖一支长梢,全靠人力撑篙行进,船身结构只适合在井河堰内运行的运盐橹船。每船正常载重12.06吨,每5支船联组运行,配备6名船工,合装1儎盐俗称“一单”。最盛的时候,釜溪河上曾有3千支左右的橹船。(《自贡市盐业志·储运》)正是这些橹船,改变了中国盐运版图,书写出古代开启的“蜀盐走贵州”、近代开篇的“川盐济楚”、现代开创的“川盐抗战”等宏大历史篇章。
李约瑟博士用其大半生精力挖掘和讲述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故事,同时他在对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科学从未想过把科学与伦理学分开。但是,在欧洲科学革命时期,亚里士多德的“终极原因”被抛弃了,伦理学被逐出科学,情况变得十分不同与可怕。科学需要与宗教、哲学、历史和美学经验并存,科学的单独存在,就会导致极大的祸害”。
自贡盐业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守中华伦理之正,创“中国最完备的工场手工业”体系之新。自贡盐场的“科学”和“技术”,遵循“道法自然”之道,建构起了“井灶笕号”产业系统;遵循“天人合一”之道,组合成了“盐工十大帮”工匠系统;遵循“水火既济”之道,聚合起了“投资接力”融资系统。
当这些嵌入中华伦理的自然之美、工艺之美、组合之美、人文之美、哲学之美,把独一无二、略显“另类”的“千余年前之法”放在一体化的大系统中去追寻之时,井盐文化就被赋予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跨越时空的生命。我们的自信,就来自于事实原本如此。
来源:自贡方志
[size=0.70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