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73岁的陈昌利仍然有一个未了的心愿:认祖归宗,找回失去的族谱。多年前,有人向陈家借走了族谱,至今未还。但这并不影响陈氏家族32字家规的传承——300余年来,从广东到四川,陈氏族人一直以家规中最核心的“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后代、传承家训的立身之本。
家风严谨,是陈昌利对祖辈传承家教最深刻的印象。“从入川始祖到我的高祖、祖父、父亲,都在各自领域内有一番作为,我觉得这与家风的传承关系密切。”如今已退休、家住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的陈昌利说,父亲育有四子一女,年纪最大的大哥已八十多岁,年纪最小的孙辈15岁,他希望陈家的后辈把好的家风继续传承、发扬、传播。
陈昌利的愿望,也与陈家32字家规的最后八个字不谋而合——“言传身教,勿忘家训”。
陈昌利
重视教育
陈家后代中人才辈出
大约300年前,陈家入川始祖自广东出发,到湖北集中,然后一同迁往四川富顺仙市保和堂。“这个地方当时不叫保和堂,到我高祖这一辈,因高祖是当地名医,有一次治好了富顺知县的发烧急症,知县特地赠名‘保和堂’给高祖经营的医馆。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当地的地名。”
陈家历来重视教育,因此后代中能人辈出。陈昌利的爷爷育有两子,后来一子去世,祖父便到重庆经营打米厂,供陈昌利的父亲读书。“当时的家境并不是太好,但祖父一心要唯一的儿子成才,因此倾尽所有的力量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陈昌利的父亲陈光明也很争气,自幼成绩优异,青年时入读自贡蜀光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川南师范入读。毕业后教过书,1950年被安排在教育部门工作。
陈光明在仙市古镇是有名的才子,工作后与郭沫若成为同事,且人品优良、学识渊博,深受师生敬佩。在沿滩区中心小学任校长期间,被选为富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在仙市小学退休,后被聘为“青年教师的辅导教师”。
正在做家务的陈昌利
陈光明育有四儿一女,其中,大儿子陈昌运是中共党员,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工作,立过三等功;二儿子陈昌敏是兽医站长退休;五女儿陈新生是人民教师退休;小儿子陈昌平是农村劳动能手。
四儿子陈昌利是中共党员,70多岁仍在进行关心下一代工作,并被评为“五老”宣讲区级“名师”。年轻时被选举为当地乡人民政府乡长,后被推荐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随后主持建造“国家级优质柑橘丰产示范园基地”,荣获“全国绿化奖章”。退休后,被评为自贡市首届“盐都乡贤”和第三届“十佳五老”。
正在做家务的陈昌利
整理家规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是核心
“我高祖、祖父、父亲和我,一生都谨记家规,行事待人。”陈昌利介绍,陈家的32字家规,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勤奋节俭,好学善思;家风传承,上行下效;言传身教,勿忘家训”。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前面八个字:“诚实做人,踏实做事”。陈昌利认为,这是陈氏家规的根本,是后面24字的基础。“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在这两个做好的基础上,‘勤奋节俭、好学善思’等才有意义。”
“多年前,有人向我们家借走了族谱阅读,至今未还。这也成为我大哥至今的心病,也是我们兄弟一直在苦苦追寻的事情。”陈昌利介绍,另外一件事是陈家一直在寻找入川始祖的其他后人,希望能够认祖归宗。
“我对族谱依稀还有印象,这32字家规并非族谱中的原文,而是散见于各个章节。到我父亲这一辈,由我父亲整理归纳出来的。”陈昌利说,父亲之所以总结家规家训,就是希望后人在这方面严格遵守、谨记传承,以兴旺家族。

陈昌利
代代传承
把好家风传播给更多人
说到传承,陈家每一代长辈都有自己的宝贵经验。陈昌利的高祖家风严格,但宅心仁厚,时常为病人垫付药钱。祖父为独子倾囊求学,苦心经营打米厂。父亲陈光明更是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育人经验。
“我大哥陈昌运在重庆某专科学校读书时,父亲要求品德操行和各学科的成绩必须是‘5分’,假期才能回家。在父亲‘宽严适度’的培养教育下,大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并荣获‘三等功’。”陈昌利说,不仅如此,父母对学生更是不吝财力和精力地进行教育。

陈昌利大哥陈昌运与父母生前的合影
上世纪60年代,镇上有四名“问题学生”,教师们一提起他们的名字就感觉很苦恼,陈光明却主动承担起了教育这四名学生的任务。他因材施教,以寓学于乐的方法,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当时生活拮据,“教室”即为门前的平坝,陈光明耐心细致地为四位学生单独辅导,并为他们准备了餐食,还给买不起鞋子的孩子购买鞋子。后来,这四名学生在陈光明的精心培育下,改正了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长大后,四人都从事商业,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人才。
“我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廉政教育和教书育人。”陈昌利回忆,自小父亲就按照家规的“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多行善事”来教育他,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启蒙教育。
在陈昌利任乡长时,有很多销售秧苗的商家找到他“办事”,但都被陈昌利一一拒绝。“当时,内江有一个罗姓商家常来找我,被我拒绝多次。”陈昌利对他说,“你是为了卖秧苗才来找我,还带来了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钱。你把它送给我,就失去了你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我收了,我也失去了我最宝贵的东西。”后来,这名商家心悦诚服地走了,对陈昌利的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切,都验证了“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会清”。陈家代代都是这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把家规植入到后代的为人处世教育之中,以身作则,警醒后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