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西南宁某小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网的事件。
一名黑衣女子冲进校园,对涉事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了威胁恐吓。
她声称,自己背后有位大靠山,“林警官”。
一时间,林警官火上热搜。
这位神秘的“林警官”究竟是谁?
他和这位女士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让不少网友感到好奇和困惑。
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

01
事件经过
事件开始非常简单,几个小女孩在学校学舞蹈,其中一个小女孩遇到件“不愉快”的事。
随后,她就把事情告诉了妈妈,说自己被欺负了。
家长听到后,火怒三丈,就打电话给舞蹈老师求证。
舞蹈老师为了公平公正,立刻和德育老师一起查看了监控录像。
结果发现,小女孩并没有被欺负的迹象。
事情其实很简单,隔壁班有个女孩过来分零食,由于数量不够,分到这位小女孩时,刚好没了。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她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舞蹈老师把真相告诉了这位家长,但她却不相信,认为老师在包庇那个女孩。
第二天,她以帮女儿拿书包为借口进入了学校,直奔舞蹈室。
她一见到那个女孩就大声斥责,并用严厉的语气对她说:“公安局已经有你的案底了!”
“你欺负所有人都可以,唯独不可以欺负她,她是你惹不起的人,明白吗? ”
旁边的舞蹈老师觉得她对小孩说话太重,就出言劝阻。
谁知道,这位家长更加愤怒了,对着老师大吼大叫:“你谁都可以欺负,就是不能欺负我的孩子!”
舞蹈老师的好意劝说,似乎触怒了这位家长,她开始以林警官的名义威胁恐吓老师,声称能让老师丢掉工作。
随后,她就带着孩子回去了。
可能觉得不解气,女子回家后又给老师打电话,继续疯狂输出。
没想到的是,老师录音了。
“我最后再警告你一次。有空去对面派出所问一下林警官,看我是他什么人!”
“林警官已经知道这件事了,他很生气,还给局长反馈了。你要是再敢惹我,我让你当不了老师!”
猖狂,实在是猖狂。
有网友爆料:该女子是南宁学院的老师,博士学历,老公是南宁学院副书记。
该行为在网上爆料出来后,瞬间就火了。
“林警官”成为热搜词。
那么,这个林警官到底是谁呢?
很快,官方进行了调查。

02
事件真相
就在网友们猜测纷纷、议论纷纷之时,广西南宁终于对这起事件作出了正式回应。
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很快就查明了“林警官”这个人并不存在,这是李女士编造出来的一个虚假身份。
公安机关对李女士进行了传唤,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和法制教育,并责令她向涉事的老师和同学道歉。
这场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03
周亦见看法
看了这件事,老周觉得背后有2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个,是特权思想。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家长,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如何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协商。
但是,这名女家长却选择了一种最无理的方式,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企图以权压人,以强凌弱。
可笑的是,这样的后台还是虚构的。
即使她真的有所谓的林警官作为后台,也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她怀疑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就应该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冲进学校,去指责甚至威胁其他孩子和老师。
都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由此可见,在这位家长的言传身教之后,孩子以后的未来也令人担忧。
毕竟,用谎言和暴力教出来的孩子,能指望她成材吗?
说到底,这家长压根就不懂如何教孩子。
她以为自己是在维护孩子的权益,可这么一搞,谁还敢跟她孩子玩?
实际上,这位女家长亲手毁了孩子的未来。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咱们深入谈谈沟通教育。
上面的事件,充分暴露了沟通问题。
孩子跟家长沟通错误,家长跟老师的沟通错到离谱。
由此可见,这一家人沟通都不行。那么造成这样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很多人都忽略了,在教育上,沟通是很重要的一环。
很多人认为,沟通就是一种强迫或者争斗,就是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就是要把对方说服。
这种思想,其实是错的。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写的非常不错。
简单介绍一下,这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是指说出客观事实,不带偏见和评价;
感受是指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观点和想法;
需要是指清楚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
请求是指勇敢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请求。
四个要素结合起来,就能既诚实地表达自己,又尊重和倾听他人。
如果广西女家长能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那么,她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也不会这么臭。
关于作者:
周亦见,一个喜欢聊点看法的自由撰稿人,欢迎关注我,每天推送最新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