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夫妻亲,还是兄弟姐妹亲?心理学家的答案很一致

同胞和老伴谁更亲?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而后者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所以人根本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
有各行各业,也有各帮各派,更有各家各户,各方各面都涉及到与人交往,也就是社会交往,简称“社交”。
一般来说,社会交往不外乎由父母、亲戚、兄弟姐妹、伴侣、子女及朋友组成。
以上的人际交往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都建立了深度的情感联系。
交往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我、健全性格、弥补缺陷,总而言之,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利于我们更自如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血浓于水的意思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更为亲密。按照这个逻辑,除了父母,我们的直系兄弟姐妹应该是我们最亲密的人。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社会角色的转变,我们与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会与之前形成不同的走向。
尤其是在各自都组建家庭,各自建立了另一种亲密关系,也就是伴侣关系之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发生较为重大的变化。
有人认为亲情和爱情没有比较可言,有人认为婚后夫妻之情大于同胞之情,剩下的人认为亲缘关系大于婚姻关系。那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和夫妻间的爱情,到底哪种更亲密呢?
民谚说“父母半生恩,兄妹一生情”,民谚也说过“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常言说“兄弟若能肩并肩,情义一定大过天,姐妹若是心连心,齐力势必能断金”,常言也说过“一日的夫妻百日恩,百日的夫妻似海深”。
俗语里,既有兄弟情深,又有伉俪情深,貌似分不出高下。因此就到了社会学家出马,对这一疑问进行详细解答的时候了。
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人类本身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自然也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亲密关系的亲疏程度。
换句话说,人类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及远近关系都是为了适应所处的环境。这么说来,好像人类很自私,可事实如此。
人类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追溯到远古时期,不难发现,人们需要抵御野兽之攻击,风雨之肆虐,而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他们深知“众人齐心、其力可断金”,所以不得不选择群居,不得不彼此协作,不断强大自身力量。所以才有了家的概念,才有原始部落的形成。
在传统社会中,大多是血缘关系将家庭中的成员连接了起来,所以现在不乏有人还遗留着血缘论亲疏的陈旧思想,但是血缘关系只能证明关系,不能证明感情。
比方说一个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小孩子,亲生父母后悔,多年后选择把孩子接回到身边,两者之间依然是没有感情的,很难达到养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么深层的连结。
再比方说社会中频频爆出的子女不孝事件,只要牵涉到利益问题,哪怕是手足,也可能会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
由此可知,在利益至上的社会里,血缘关系不再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亲疏的决定性因素了,它证明不了感情是深厚还是浅薄。
“互赖模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莱文格(Levinger)和斯诺克(Snoek)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模型,它能够清楚解释上面的现象,
具体指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会随着个体的年龄、心智、社会角色的转换而动态变化。
从理论回归到现实,譬如当我们从孩子长成了大人,逐渐脱离了原生家庭,组建了自己新的小家庭之后,我们的亲密关系就会和之前大不相同:
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就会从家庭成员,变成伴侣乃至子女。
两人结婚,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和原生家庭的脱离,意味着新家庭的组建。我们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家、伴侣、子女上。
我们与伴侣相知、相恋、相守,每个过程都需要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会由于“单纯曝光效应”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爱、越来越依赖我们当下频繁接触的对象。由此可见,我们与频繁互动的人的亲密关系可能会更近。
由于双方日复一日的互动,他们会经历性格的磨合,想法的了解和感情的升温,最终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在法律上,配偶的决策权比兄弟姐妹乃至父母都要多。
综上所述,亲密关系之亲疏是随着个人环境之变化而变化的,不能用血缘关系之远近来判断。所以关系亲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