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车,又叫作天车架、井架,其名最早出现于1628年(明朝崇祯元年)的自流井《李氏族谱》。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富顺县令吴鼎立在《自流井风物名实说》中,第一次对天车的结构和高度做了文字描述。1916年(民国五年),林振翰编著的《川盐纪要》中,第一次出现了自流井天车的照片。1923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的《中国的建筑与景观(1906—1909年)》大型风光照片集,自流井天车照片第一次被收录进德文版图书中。
1938年,孙明经拍摄的纪录影片《自贡井盐》,第一次将自流井天车搬上了银幕。1953年,《人民画报》第五号,自贡盐场天车群的盛景,第一次刊登在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画报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新华社的记者和自贡市著名记者黄尚信、余铭源等拍摄的自贡天车群照片经常会出现在国内外报刊上,这些照片都是当时自贡天车的样子。
自贡开采井盐已经有2000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墓中《汉代制盐画像砖》所描绘的四脚方形双层楼架,算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天车雏形。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卓筒井”的出现,采卤井架变成了单木或单竹的独脚。明代,人们在独脚的单木井架上下各安置了一个定滑轮,相当于后来的“天辊”和“地辊”,同时还出现了对“天车”之名的最早记载,这是天车的前身。
到了清代,便诞生了早期的天车:随着井深和井径的加大,天车高度由七八米升高到三四十米不等,且楼架结构也与后来的天车相同。
随着井盐生产的发展,为适应深井采卤的需要,天车也由低到高(自贡最高的天车达德井113.4米),由小到大,由独脚、双脚发展到多脚,由木质天、地辊(滚)子到铁质天、地辊(滚)子,吸卤管由竹筒变为镔筒,风篾绳由竹篾变为钢篾。
天车在结构与制作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日臻完善。自贡累计钻井1万3千多口,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其中不乏超千米深井,天车高达113米,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场面蔚为壮观。这些曾经屹立在自贡大地上的“巨人”见证了自贡井盐的辉煌历史!
来源:自贡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size=0.70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