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七十多公里的输卤管道,犹如一根输血管,把一度心力衰竭的老盐都抢救过来,使它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这句话,来自198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报道《焕发青春活力的盐都——自贡》。
该报道中还有一句虽显夸张却分量十足的话——探明一个矿,拯救一个市。这“矿”正是我国储量最大的岩盐矿床威西盐矿(即长山盐矿);“市”指当时盐卤资源濒于枯竭的自贡。上世纪70年代,长山盐矿的建成保证了自贡盐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铭记了“盐矿人”融入青春、奋斗和奉献的如歌岁月。 
上世纪60年代,经过上千年开采的自贡盐卤资源濒临枯竭,产量大幅度下降,成都、重庆等地市面上一度出现了颜色发黑、结晶粗大的海盐。60年代中期,勘察队在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发现盐矿,自贡决定从罗城铺管道输卤到自贡,成立了罗自采输卤工程指挥部(因从罗城经留佳、长山、荣县到自贡距离为106公里,故又称106工程)。1967年,勘察队在荣县长山茫溪河畔发现盐矿,经进一步探明,该矿床储量达174.64亿吨,属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岩盐矿床(后命名为威西盐矿)。长山盐矿的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长山盐矿1970年5月26日破土动工,1971年10月1日成立……”人称 “老科长”的何友高曾在106工程指挥部任职,如今94岁高龄的他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敏捷,他给记者讲述了长山盐矿的“来龙去脉”。“长山盐矿是大家齐心协力建起来的,当时大安盐厂负责一工区,贡井盐厂负责二工区……”来自大安盐厂的何友高被分配到一工区(负责矿山建设),他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供应组组长,负责组织砖瓦、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厂房初具雏形后又任工程组组长,负责管线等设备安装。何友高称最难忘的就是参加“压裂大会战”,自己曾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久大盐业)提供资料显示,在水平钻井技术运用到盐卤开采以前,下属长山盐矿曾先后进行过9次压裂大会战。《那些留在岁月中的记忆》一文中,亲历者描述:“井口灯火通明,五颗200瓦的白炽灯把四周照得如同白昼;凌晨两点,我裹着棉大衣在井口周围不停地踱步……”当睡意袭来时“站着都能睡着”,会战结束后几乎人人都会“瘦上一圈”。
长山盐矿高级工程师、今年88岁的杨辉远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是开拓者当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来自大安盐厂的他表示到长山盐矿又被称为“ 支援小三线 ”。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多次改造扩建和技术升级,长山盐矿现有卤井86眼,年产卤(折盐)达210万吨,天然气井52眼,年产气量达180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卤水生产为主,天然气生产为辅,集生产、修治井、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化矿山,是目前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开采工艺最先进的井矿盐生产基地,为自贡盐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