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些知名的地标建筑,虽然是菜市场,但让人很有“一逛再逛”的欲望。比如,荷兰的鹿特丹大市场、波兰的布沃涅市场、美国的波士顿公共市场…… 近年来,杭州很多农贸市场也纷纷做出了“破圈”的尝试。前不久,文二街农贸市场请来了设计师沈雷操刀,打造一个“文二菜市”,临街将开出咖啡店、鲜花店和汉堡店等。 即将更新换代的文二街农贸市场,一时间“出圈”了。 咖啡店、汉堡店、小酒吧……新业态纷纷进驻农贸市场,招揽着年轻人。同时,老百姓也有疑问:这些新业态,在农贸市场能吃香吗? 红石板农贸市场 实现“边买菜,边喝咖啡”自由 红石板农贸市场在拱墅区潮王路古河巷29号,门口就有32路公交车。 这算得上是杭州的“初代网红”菜场了。2019年改造完毕,也是出自设计师之手。当年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收获了“MUJI风菜市场”的口碑。  除了卖蔬菜、肉类、水产、调料……农贸市场还开出了咖啡店和面包店。没错,你可以闻着香菜和八角茴香的味道,坐在菜场里喝咖啡。 这家咖啡店一开就开了4年,店铺只有5平米左右,椅子不多,但依然可以让人实现“买菜喝咖啡自由”。  政苑农贸市场 菜场买菜,拿到火锅店涮 今年,拱墅区的政苑农贸市场带起了一股新风潮,那就是在菜场里吃火锅。 农贸市场的入口位置开了一家火锅店,店里只提供牛肉,买不到任何蔬菜,因为老板鼓励顾客到菜市场里自行选菜。  自己买食材,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还能确保菜的新鲜——这种模式非常讨喜,这也让政苑农贸市场在社交平台上一下子“出圈”了。 这对“社恐人士”也很友好,想吃火锅了,不用再吆五喝六结伴去吃,也不必担心一份菜的量太多吃不掉,自己一个人想什么时候去吃、吃多少的量,都可以随心所欲。 这也给菜场带来了更多人气,毕竟为了吃一顿火锅,就必须得在菜场里消费。 翰林农贸市场 买菜的同时顺便吃顿饭 这个月初,上城区翰林农贸市场的邻里食堂开业了。食堂的位置在菜场二楼,隔壁就是吆喝声不断的菜摊。  在食堂吃饭,热闹又便利,白天来买菜的人可以顺便吃了饭再走,同一时间,堂内最多可容纳64人。 属地老浙大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说,因为菜场一般在晚上7点后就不太有老人来了,但考虑到这个时间点正好是年轻人回家的时候,所以菜场鼓励摊位的商户们将当天的新鲜余菜,搭配包装成净菜,方便年轻人来采购。买好的净菜,可以拿到邻里食堂加工,直接在菜场里吃。 晚上7点20分之后,这家邻里食堂还会推出夜间6折专属优惠。  农贸市场要“拉新”,更要“留存” 农贸市场改造花样百出,效果如何? 经过一段时间沉淀的“网红”农贸市场,也开始“不香了”。 红石板农贸市场和那家咖啡店都还在,只不过人气“缩水”了,距离菜场不到800米的夹城巷,开出了好几家小菜店,什么都能买到,因此分走了很多客流。 咖啡店老板说:“如今打卡的风头已经过了,主要还是做老客的生意。” 政苑农贸市场和翰林农贸市场的升级模式倒是有点不一样:虽然这两个菜市场里都开出了符合年轻人消费的业态,但不管是火锅店还是邻里食堂,都只改动了市场里的一角,相当于是为市场添彩的——就好比一棵树,只修了枝叶,但不动主干。 翰林农贸市场的詹经理说:“邻里食堂开门近一个月,引流很明显,原本中午、傍晚正好是菜场的‘淡季’,但食堂一开,这两个时间点也有很多人来了。特别是一些原先不怎么来逛菜场的人,比如在附近上班的,或者住在附近的年轻人,现在也会来菜场。” 不过,詹经理坦言,邻里食堂虽然让菜场的客流量增加了近一倍,但是促进摊位销售的效果仍旧比较有限,主要体现在中午来吃饭的老年人可能会顺手多带一点菜,但是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不怎么买。 “线下菜场的主体客群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更享受自己逛、亲自挑的过程。年轻人如果想买菜做饭,直接网上下单就好了,毕竟跑一趟菜场也花时间,对年轻人来说,时间更宝贵。”詹经理说。 如何促进客流转化,也是翰林农贸市场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升级农贸市场,引进新业态招揽年轻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留住老百姓喜爱的烟火气,留住忠实的中老年人客群。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凌姝文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