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208
- 威望
- 1553 点
- 铜板
- 5497 枚
- 西秦金币
- 0 个
- 鲜花
- 0 朵
- 在线时间
- 18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3-4-2
|
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介绍了多项考古最新成果。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周边新发现疑似水坝近20处
良渚文化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阶段,通过对北村、南王庙等遗址调查发掘,以及瑶山外围等聚落结构新线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时代良渚遗址群聚落分布的新认识。良渚中期阶段,在良渚古城周边新发现疑似水坝近20处,其中7处的碳十四年代皆距今约5000年,与已经公布的11处水坝以及莫角山、反山开始营建的时间相同。
新发现水坝及良渚遗址群中晚期结构。国家文物局供图
最新发现表明,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规划建造水利系统、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个发展阶段。【阅读详情】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水利设施”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一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至4500年。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联合在城河遗址北部、西部、王家塝地点开展了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城河遗址鸟瞰。国家文物局供图
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同时,王家塝墓地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提供了探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的新证据。【阅读详情】
江苏常州寺墩遗址考古新发现反映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
寺墩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至4500年。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
发掘区航拍。国家文物局供图
寺墩遗址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也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阅读详情】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重要实证
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研究为核心,积极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
东南沿海是我国史前时代先民面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地区,也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重点地区。项目启动后,已系统发掘了浙江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岛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约8300至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
东花丘遗址出土陶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研究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