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从《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看,欲要“治国”必先“齐家”。家庭、家教、家风,伴随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回望历史,我们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感人故事,也有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名篇佳作,既重言传更重身教,成了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优良家风建设,聚焦的是小家,着眼的却是大家。一个社会由不同的家庭组成,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由无数个家庭的传承写就。家国情怀是我们民族的深沉底蕴,无数革命先辈和先进人物秉承“不因年少不望远、不因位卑忘忧国,不因力弱惜出力”的理念,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躬身入局、矢志奋斗。蔡和森带领一家三代人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求学,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令无数人为之感动振奋。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标注了航空报国的新高度。他姓“钱”但不爱钱,他用自己的稿费为学生购买计算尺,他毕生都在践行“利在天下必谋之”的家训。常香玉变卖房产、辛苦义演为国家捐献战斗机。时传祥三代人坚守“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服务人民的宗旨。焦裕禄因为儿子焦国庆看了一场“白戏”建议县委起草了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的通知。各行各业人的家风最终融汇成我们民族独特的风韵。正是这一特质,使我们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苦难中书写辉煌,于困境中开辟新境界。 我们现在正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幸福的国家,但是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还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需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让优良家风点亮信仰之光、点亮万家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