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药苦口利于病”。准确地说,每味中药都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味道不同,中药的功效也不同。中药多是植物,而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生物碱,导致中药多具有苦味。加上中药在熬制后散发的味道更加浓郁,从嗅觉上加重了中药苦的印象。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喝中药时不能随意加糖、果汁、牛奶或茶水来调味儿。能否添加,或是否需要添加,都得视具体病情而定。比如小建中汤就要兑入饴糖来补虚和中缓急。因为“糖”也属于中药,例如饴糖,白糖、红糖、冰糖,同样具有偏性。偏性是指中药在药性上的倾向或特点,比如寒性、凉性、平性、温性、热性等。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脑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刘英介绍了大部分中药不加糖、果汁等“调味料”的原因。白糖性偏凉,红糖性偏温,冰糖性平偏凉。如果把糖加入中药汤剂中,会影响或改变汤剂的治疗功效。中药煎煮后成分复杂,而糖类可能会与中药汤剂中的生物碱、鞣质等成分发生反应,从而降低其临床疗效甚至消失。有些患者本身不宜吃糖,如糖尿病患者及有湿热症的患者等。茶叶中含有的鞣酸、茶碱和**等可能会与中药中生物碱等形成沉淀,降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从而抵消或降低药效。牛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可能会和中药的某些有效成分进行反应,降低中药的药效;并且牛奶饮用后会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影响到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到药效。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能会与中药的某些成分进行反应,使药物在胃中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想要中药喝起来没那么苦,可以将服药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服用,因为我们的舌头对高于37℃的温度更为敏感。人体的舌根部位对苦味是最敏感的。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咽下,小孩服用时可用汤匙直接将中药汤药送至舌根顺势咽下,服用尽量干净利落,这样苦味才能转瞬即逝。味蕾感受,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分,所以当我们喝中药时,不要含在舌尖处。可以用粗吸管服食药物,使药液直达舌根部,随后下咽,大大减少舌头与药液的接触。喝药后立即用温开水漱口,再饮少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作者:曹建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