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三忌、三宜、三秘诀,过好冬日寒冷15天!
转自:原创 国文 国学生活 2023-12-22 06:00 发表于浙江

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2023年冬至时间
12月22日
农历十一月初十 星期五
《孝经纬》中有言:“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冬至,是一年中最寒之时。
此时,生机潜伏,阳气内藏,阴气极盛,正是养生进补的最佳时机。
唯有养护得当,来年才会身体康健,无病无忧。
今日将最新的养生秘诀送给大家,看完别忘为家人转发收藏,愿你在的日子里,温暖常在,健康过冬。

三忌
1.开窗通风,忌温度过高
古语有云:“凡事有度,过则为灾。”
夏天贪凉,冬日贪暖,是人生常态。
但凡事最忌过、忌满。
冬至时节,寒气逼人,一味的贪恋暴暖而不愿开窗。
一则会导致室内外冷热交替,出现蹦极式温差,降低身体的抗寒能力,罹患各种疾病。
二则还会滋生细菌,为病菌提供温暖舒适的温床。
多开窗通风,不但能增加湿度,还能保证空气流通。
可在早中晚开窗通风三次,每次以十五分钟左右为最佳。
但在晚上休息时,定要关好门窗,防止邪风入侵,引发身体不适。

2.喝水适当:忌长期憋尿
冬季干燥异常,最易上火,口干舌燥是常事。
此时,为了补充水分,就要多喝水。
但在喝水之时,要多饮用温开水,切忌饮用凉水,也不要过快过急。
可多次且少量地进行饮水,否则,身体难以全部吸收,不但无法补充水分,还会导致水肿,危害健康。
不过在平时,即使不口渴,也要时时的适当补水,也可饮用些蜂蜜水或者祛火的热茶。
很多时候,白日里饮水过多,夜间又出汗较少,起夜便是无可避免的事。
往往有不少人因怕冷嫌烦,养成了憋尿的习惯。
但尿液中含有大量细菌毒素,长期憋尿,只会导致毒素长时间在体内逗留,让疾病趁虚而入。
无论何时,都要适量饮水,有尿就要及时排出。
3.循序渐进,忌无病乱补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时节,最宜滋养进补。
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慢慢来。
若是操之过急,贪求太多,到头来只会弄巧成拙,徒劳而无功。
进补之事,事关身体,更要慎之又慎,要适度温补,切勿无病乱补。
一味地盲目进补,以妄为常,只会壅滞于内,适得其反。
要知道进补不是万能的,也并不能包治百病。
任何滋补之物,服用过量,都会火上浇油,动摇身体的根基。
在饮食上,要坚持营养丰富却适量的原则,不可暴饮暴食。
防止进补过多,为身体造成过重的负担。
不管何时,一切刚刚好才是最好。

三宜
1.吃三黑
◆黑木耳:补血排毒
黑木耳,被称为素中之王,是天然的滋补之物。
口感清脆,吃法多样,可凉拌,可炒炖,具有活血清热的效果。
但不管如何烹饪,都要煮熟后再食用。
黑木耳里含有丰富膳食纤维和多糖,经过高温烹煮过后,溶解度才会不断提高,才更有益于人体吸收。
常吃黑木耳,能清胃涤肠,排毒驻颜,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补血养心,增强体质。

◆黑芝麻:强身益气
俗话说:“每天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不显老”。
黑芝麻,别看黑乎乎的,却有着百谷之冠的美称。
滋味香醇,是任何食物都模仿不来的独特味道。
既能解馋,刺激食欲,也能暖身,强健身体。
可日常食用,也可进行食疗药用。
冬日里,吃些黑芝麻,不但能润燥御寒,还能抗氧化,延缓衰老。
◆黑米:滋阴补肾
黑米,素有长寿米的美誉,是稻米中的珍品。
富含叶绿素、花青素等特殊营养物质,是普通大米难以比拟的存在。
可与糯米、红枣混合,做成黑米粥,也可做成面食,老少皆可食用。
冬至常吃黑米,可健身暖胃,养护肾气,还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吃三白
◆山药:补脾养胃
老话常说:“山药是个宝,家家少不了。”
山药,是冬季的时令蔬菜。
虽说看起来丑陋粗糙,但却口感绵软,味道极佳。
养阴而不腻,补气而不滞,是药食兼备的冬季时令食材。
甚至还具有白人参之称,是天地之珍宝,养生之佳品。
多吃些山药,可滋养脾胃,提高肠胃的消化功能。
◆莲藕:生津润燥
常言道:“莲藕一身宝。”
莲藕性温,可润燥止渴,最适宜干燥的冬季。
历经春夏秋的沉淀,最为鲜美。
口感爽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磷等营养物质,能补充身体所需。
常吃莲藕,能清热化痰,促进食欲,还能驱散寒气,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白菜:润肺解渴
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
白菜,便宜且鲜美,是冬季餐桌上必备的美味。
既能做汤,也能清炒,吃法多样。
白菜富含大量水分,所含的维生素C和钙,甚至比许多水果的含量还高。
在所有蔬菜里,可谓是翘楚的存在,还被称为菜中之王。
多吃白菜,可清热解渴,润肺止咳,在冬日里能为身体补充大量水分。
3.吃三冬
◆冬笋:解腻凉血
冬笋,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是冬季的时令蔬菜。
其清脆的口感,极受大众的喜爱。
虽说低脂低糖,但纤维含量却很多。
既可除腻,也能助消化。
在烹饪肉菜之时,可加些冬笋,中和肉类的油腻。
若是在生活中食用了过多的高热量肉类,也可食用些冬笋来缓解肠胃的不适。
适量吃些冬笋,可凉血除烦,开胃健脾,对身体有极好的保健效果。

◆冬菇:益智理气
冬至严寒天,怕冷是常情。
但冬菇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糖,能够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可缓解手脚冰凉之症。
不管是干货,还是鲜菇,与任何荤素都是百搭。
可炒,可炖,且制作简单。
常吃冬菇,不仅能提神醒脑,还能预防流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冬枣:健脾消食
俗话说:“每日食三枣,青春永不老。”
冬枣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是苹果的几十倍。
口感脆甜多汁,对皮肤具有滋润保护的效果。
不但可直接单独吃,也可蒸煮泡后再食用。
适当吃些冬枣,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也能增强脾胃功能,帮助身体消化和吸收。

三秘诀
1.宜冬养,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里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天寒,万物闭藏,要调整起居,早卧晚起,护阳养阴。
在闲暇之余,可待日升后再起身,可适当的赖床。
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有助于平衡身体阴阳,使阳气得以潜藏,阴气得以积聚。
不仅可以避免低温对人体的侵扰,还益于预防各种疾病。
2.宜冬动,养护阳气
民间谚语有云:“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
冬季寒冷,最忌久坐不动。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要进行适量的锻炼。
在外出运动时,要在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以轻缓的运动为主,切忌大汗淋漓。
而晚饭过后,就不宜再外出进行剧烈的运动。
正所谓:“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
冬日的正午,是阳光最充足之时,可适当晒晒腿部和后背,通畅气血,温养阳气。
但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
3.穴位按摩
◆迎香穴
迎香穴,是手足阳明之会,位于鼻翼外侧的最高处。
可用指腹,由内向外旋转按摩,每次控制在两分钟内。
常按摩此穴位,可促进面部的血液运行,缓解皮肤干燥,增加皮肤的湿度。

◆脊中穴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背脊受凉,寒湿就会侵入体内。
脊中穴也叫神宗穴,位于后背部的正中线上。
可用手掌心推拿和揉捏,也可用拇指指关节进行按压。
按摩此穴,可调节体温,疏通经络,温阳驱寒,让身心舒畅。

◆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线上。
可用拇指一捏一松地进行按压,直到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
常常按摩此穴,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具有极好的长寿保健之用。

古语有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2023年马上过去,2024年就要到来,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抓住养生的最佳时机。
收藏好这份秘诀,一起调养身体,方能冬日和顺,平安无忧,为来年的健康夯实基础。
今日冬至,最寒冷的日子已来到,但也即将过去。
点亮在看,转发分享给家人,在这天寒人暖的日子里,将心中的温暖和关怀传递,愿彼此无恙,静待来年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