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
让相关政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大学开放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近日,随着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跨栏”进出校门一事在社交媒体流传,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根据李植的文章介绍,因没有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而查验工作证又比较繁琐,他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李植认为,“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植“跨栏”入校的方式是否合适,值得商榷,但由此反映的大学校门应当如何管理、该不该向社会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等议题,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公共讨论价值。
不少媒体发文指出,从社会责任和自身性质而言,开放是大学的应有之义。《羊城晚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分析道:“以公共财政作为支撑的公立大学,它们将自己封闭于公共空间之外,合理性未免不足。教育部于今年7月曾发布通知,鼓励高等学校、高科技企业、制造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学校是一种社会资源,理当有反哺社会的义务,校园的物理空间,当然也有向社会开放的必要。”
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来说,在校园和社会之间划定太过严格的界限,也不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实现资源的充分流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就表示,“大学校园不开放,会使得大学的办学观念、理念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也会使得大学难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
当然,在具体操作层面,大学开放难免会引发一些十分现实的顾虑。比如,对清华北大等名校而言,前来参观打卡的人流量过大,会不会影响师生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问题,当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如何防范安全隐患、处理矛盾纠纷?据红星新闻报道,有在校生表示,过去校园开放时巨大的人流量,导致几乎每个教室都有“小心顺手牵羊”的标识,而且入校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游客会损坏校内绿植,甚至有人随地大小便、脚踩校训。
只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合理的方式并不是直接让校门紧闭,而是通过更为精细化的治理,实现风险管控和校园开放的平衡。对此,澎湃新闻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大学首先要有向社会开放的意识,而开放到何种程度,则可以因校而异。作者熊丙奇建议,“如果学校地处闹市区,校舍资源紧张,向社会开放可实行预约制度,控制进校人流,避免开放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如果大学地处郊区,校园开阔,可以实施宽松的开放制度,社区居民不需要出示证件,自由进入校园。”
另外,将校园各场所进行合理分区,探索不同层次的开放,也是可行之举。比如,潮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就发文建议,公众可以到操场跑步,到校园草坪上晒太阳,有关蹭课问题,只要不干扰正常上课秩序,也不失为求学的佳话。而像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场所,可以在门口设置门禁系统,刷学生证或工作证入内。类似做法,能够有效实现人员分流,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也能得到公众理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关校园开放后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羊城晚报》评论直言:“社会上随意进出的公共区域很多,商场、小区、公园等等,难道这些地方安全就没有保障,就比学校‘凶险万分’?”文章建议,对担心安全的学校来说,把封堵校门的安保人员分散配置到校园里面去,并加强巡视巡逻,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剖析一些高校在开放时“遮遮掩掩”的心态,《南方周末》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主要是出于少担责的考虑。文章认为:“大学校园开放,同时也要为大学的责任解绑。校园开放后,可以由学校保卫部和属地警方共同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如果出现重大案件或者纠纷,应该交由警方解决,而不应让大学背锅。学校的责任减轻了,开放的意愿就会大一些。”
在副教授“跨栏”入校一事发酵后,12月21日,北京大学表示:在确保校内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北大正在持续推进校园有序开放,适时调整政策,使进出校门更加便捷、快速。这也说明,发声本身就有意义,坦诚说出问题,展开理性的公共讨论,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解决现实难点,才能让相关政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大学开放问题得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