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往事
(贡井区作协会员:徐世光)
荣县是远近闻名的花茶之乡。作为土生土长的茶乡人,种茶、喝茶那点事还是可以说两句的。

记事起,从老家后面爬上顶就是一望无际的茶山。听前辈说,那是民兵连帮咋村开荒建起来的。红旗往山顶一插,一大队人马就扎根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打水井、挖堰塘、修水渠硬生生把荒山坡变成了望不到边的青翠茶园。
山下不远处还修建了大茶厂。夕阳下,高大的烟囱活脱脱像抽着旱烟的老村长,静静地站在那里遥望远方。一屡屡青烟如老村长的思绪,晃晃悠悠飘向天空越飘越远越来越淡。老村长已活了大把岁数,他是民兵连里主动留下来管理茶园的技术员,在这里除了种茶、制茶、卖茶哪还能有什么其他心事呢?

拖拉机,自行车,黄牛车满载着刚刚摘下的新鲜茶叶从四面八方直奔茶厂而来。老村长带领着工人们在哄隆隆的机器声中忙得不亦乐乎。制茶工序繁杂,炒、揉、烘、选等一样都不能少。每道工序都必须在人与机器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老村长的花茶是出了名的好。 花茶的香味来源主要是黄桷兰花。把洁白如玉的花朵同精挑细选的茶叶一起微火慢炒。原本含苞欲放的花朵受热后缓缓张开,释放完浓烈的芳香慢慢失去水分最后变成一片片金黄色的花干。窨过的茶再筛去花干密封保存,大批量加工花茶时再取出按比列加入茶叶中。除此之外还需加入新鲜的茉莉花一起炒制。茉莉花一定要在晴天的下午三点到五点采摘,这时的花瓣水份最少,香味才更浓郁。花一定要装在能自然透气的背篼里,两小时内必须拉回厂里与茶叶一同加工。最好的茶只取花香不留花干,即便有也很少,只是做个点缀。往往等级越次的茶花瓣越多。我们离茶厂近,经常去要一些花干做枕头。枕下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儿,既能清心明目又让人睡得酣畅淋漓,还可以驱蚊辟邪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那年代我们周边的黄桷兰花很少。窨花时老村长就要派出壮劳力骑自行车去几十里路买回来 。每次风尘仆仆赶回来时花瓣还娇羞欲滴,给刚摘下的一样。茉莉花是在不远处厂里的几十亩茉莉花基地摘来的。花开时节空气中一阵阵茉莉香味排山倒海般袭来。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头上,汗水吸饱了茉莉花香,一滴滴醉了似的从额头上滚落黄土里,瞬间便无影无踪。
其实山上采茶也一样累。清明节前,茶树刚刚苏醒过来。枝头上稀稀拉拉冒出细细嫩芽。弯着腰眼睛直直地盯着茶树,伸手一叶一叶地摘。往往劳累一天下来,腰疼腿疼手也疼,次日连床都不想起。清明节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肥嫩的茶叶唰唰唰使劲往上长。这时采茶就得加快节奏,不停地采,茶叶也在不停地生长。老村长顶着烈日到茶山给大伙儿鼓劲:“天下武功以快为王,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勤劳致富值得表扬”!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卯足干劲一直干到月亮爬上山顶才收工。老村长白天忙完采茶晚上还得忙着安排工人制茶,常常熬出一双熊猫眼。但他脸上总是挂着笑,整天都忙着采茶制茶那点事儿。

深秋时节万物萧条。茶树该剪枝准备漫长的冬眠了。乡亲们拿上大剪刀咔嚓咔嚓剪去多余的枝条。给树根松土灌水施肥待来年收获更多的茶叶。那时修剪下来的茶叶和枝条也不会浪费掉。老村长给茶叶研究所的老师学得边茶加工技术。把这些茶树老枝叶蒸熟烘干再打碎最后压制成像砖块大小,我们也叫它砖茶。别看这些其貌不扬砖头般的边茶,在偏僻的边远山区还是他们的宝贝呢。不管是煮酥油茶还是茶叶蛋味道都相当不错,关键还价廉物美。老村长不断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又坚持薄利多销,产品沿着茶马古道一直卖到了国外。就这样茶厂越来越兴旺,茶农越来越富,家乡就成了远近的茶乡。

如今,家乡的茶产业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搭上农旅融合的快车飞速发展。一片片茶园把家乡的山装扮得像公园一样,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飘着沁人心扉的茶香,一波波观光客来到家乡体验种茶、采茶、喝茶的乐趣。我想这应该就是当年老村长的思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