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转自微信公众号:原创 国文 国学生活 2024-06-10 06:02 浙江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
今日农历五月五,又是一年一度端午节。
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戴香包、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用许多特别的“祝福”,去迎接端午的到来。
作家冯骥才曾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端午,在有的人眼里,这是吃粽子的节日;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赛龙舟的热闹。
但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世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所以为什么要过端午?或许这就是每一个成年人心中最好的答案。
图片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无论什么节,好吃好玩就是节。
可对年长的我们而言,每个节,更多的是为了祈福家人朋友们顺遂平安。
古语有云:“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门前插一把艾草,便是中国人对于安康最为朴实的寄望。
相传唐僖宗年间,黄巢在领兵攻打至河南邓州时遇见了一位逃难的妇人。
黄巢见这位妇人怀中抱着一个稍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稍小的,心中很是奇怪,于是上前询问:“为什么抱着大的,牵着小的呢?”
妇人回道:“怀中的孩子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如若情况紧急,可以舍弃自己的孩子。”
黄巢听后,心里十分触动,于是对妇人道:“你且回去,将艾草、菖蒲挂在门上,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
妇人将信将疑的回去照做,并把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
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军攻入城中,却只见家家户户门口处都挂着艾草和菖蒲,为了避免错害妇人一家,黄巢只得主动退去。
后来为了纪念此事,每年端午,家家户户便都会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以求继续护住安宁。
有人曾说:“中国人一直是一个避凶趋吉的民族,并在千百年中,将除病防疫的意识巧妙地融入一年四季的节庆。”
追根溯源,端午其实不是粽子节,也不是一个纪念的日子,而是一个驱邪纳吉的节令。
在这样的节令里,我们得以回溯千年时光,和先祖一同许下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所以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最好的祝福不是快乐,而是诚心祝愿“心安体康”。
如今一路走来,在朋友与亲人的互相关照中,我们得到了最好的庇护。
是家人为我们筑就港湾遮风挡雨、是朋友鼓励我们重燃希望穿越黑暗、是爱人陪伴我们风雨兼程。
今日端午,最想做的事,现在就做吧!最想说的祝福,现在就送出吧!
无论身在何处,何种境遇,勿忘给他们报个平安,共飨福禄安宁!

对于大多数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成年人来说,其实端午许多的习俗都来不及做。
但即便如此,谁也不会错过吃上一口香甜软糯的粽子。
端午节的味道,是独属于粽子的。
但当你真正将粽子拿上了手,解开绑着的线,剥开包裹的叶,你便会发现,人生如粽,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番滋味。
古时候,最早的粽子形似牛角,是用以替代耕牛祭祀的,所以又名角黍。
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又陆陆续续出现了菱形、锥形……
再到后来,粽子馅也持续的丰富,除了常见的枣,还加入了各种松栗、胡桃、蜜饯……
而至如今,粽子也因地域有了南北各自独特的风味。
北方的粽子普遍偏大,肉馅多是红枣;南方则常见咸肉,口感偏鲜。
但无论是哪种粽子,不管如何演变,它的外在始终有棱有角,并在粽叶的包裹下,不松不紧,使得内里丰富多样的肉馅得以完美容纳。
所以我们吃下的是粽子,品的其实是生活。
在屈原的故里,至今仍传诵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
人生如粽,需有棱有角。只有是非分明,退让有度,才能问心无愧,活得坦荡。
人生如粽,不仅要粽叶包好,还要用线捆绑。只有经历住了生活束缚的苦与痛,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人生如粽,就怕肚里空空。内心富足的人,即便生活简单朴素,日子仍能点缀得百般美味。
人生如粽,更需要万般包容。真诚地理解,善待他人,人生才会变得越发辽阔。
端午是粽子的故事,人生,有着如粽子一般的智慧。
古语有云:“君子以正位凝命。”
像米一样会融合,像叶一样会包容,内心善良温和,外表端正坚强,如此的人生,才常能得一份端正安宁。

若要说起端午最为热闹的活动,莫过于赛龙舟。
据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感念他的德行,也为了保护其尸身不遭鱼虾吞食,便有了通过划龙舟来驱散鱼虾的习俗。
但作为行云布雨的龙,赛龙舟起初是祈求雨水的仪式之一,为祈祷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康。
所以端午,有它的悲壮,同时也有它的展望。
在赛龙舟比赛开始前,人们都会将埋藏在河底淤泥中的龙舟挖出来。
一年的等待,只为了有朝一日能踏上冲向终点的旅途。
沈从文曾在《边城》中写过赛龙舟比赛的场面:
“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把船拖入水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
就这样,划手控制着速度,鼓手掌握着节奏,舵手引领着方向,在响彻天地的呐喊声和擂鼓震天的锣鼓声中,龙舟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向着远方迈进。
端午,更多藏的是期待,是激流勇进,是持之以恒……
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到中年,生活的道路四处为难,磕磕绊绊且步履维艰,但不到终点,哪能划上满意的句号。
我们的人生,正如龙舟竞渡一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路需要走完。
即便起步落后,即便划桨断裂,但对于远方而言,不过是些许遗憾。
人这一生,除了生死不由己,路上的坎坷磨难,都不过是生命中小小的水花。
熬过去了,就多了一次经历;迈过去了,就成了人生的精彩。
所以别把心留在过去,往前看,不去想退路和靠山。
时间的年轮不会停止,生活的脚步一直向前走,想要的一切才会在未来如约到来。
愿你的生活就像龙舟,自从淤泥中流入江海的那一刻,便能扬帆远航,满载幸福的宝藏。

有人曾说:“一个民族的节日,往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深以为然,在众多节日里,春节,是一年的伊始;清明节用于祭祖;中秋,是思乡团圆。
这些节日都有其各自的神性,并由此有了挂春联、烧纸、吃月饼等一系列习俗的载体。
只有端午的存在,其特殊在于它的“气节”。
端午节的来历虽然众说纷纭,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端午》一诗中就这样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忠心为国,奈何奸臣当道,壮志实在难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持续求真的毅力;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
直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心如刀割的他不忍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于是抱石投于汨罗江中。
从此,屈原的九死不悔,坚贞不渝成就了端午节的精神。
自此,一颗粽子、一江龙舟、一个节日也将情感与精神融在一起,在数千年的岁月中,演成为中国人薪火相传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
也许屈原自己也没想到,这义无反顾的一跃,给端午节树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位伟人就曾这样说道:“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倘若只记得吃闹,那些忘记的内容,终将使物质湮没精神,世俗取代掉仰望。
插艾草,吃粽子,划龙舟,都其各自承载的意义,但其根本,是为了让气节归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端午的“气节”,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融入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和平时期,它激励着人们众人拾柴火焰高。
危急时刻,它又鼓舞着无数的华夏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如此一个个民族脊梁,才得以担起家国生生不息的希望。
节日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它是爱的变达,让我们以最温暖的方式去接受并消释生活的灾祸,去感受并传承一个民族的魂。
端午的味道,是安康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是奋进的味道,更是家国的味道。
在这飘香的粽叶中,我们咀嚼和回味的,不仅仅是唇齿间的留香,更是随时光不断流转的情怀。
点亮在看,人生变化多“端”,也不过“午”味杂陈,只愿人间端正无碍,愿家国,康乐安怡。
今日端午,艾叶长,粽子香,祝福我们都能:岁岁安康,“粽”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