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秦会馆

爆料、咨询:18909006163
广告、合作:13990030637
查看: 759 | 回复: 2

[盐都杂谈] 吐槽青年博士/选专业这种大事,岂能交给鸡汤和口水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9万

帖子

49

听众

Rank: 12Rank: 12

积分
379826
威望
38731 点
铜板
208820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327 朵

在线时间
18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6-10
发表于 2024-6-13 1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选专业这种大事,岂能交给鸡汤和口水

https://news.ifeng.com/c/8aNDWBJG9X0


吐槽青年博士

2024年06月12日 22:11:08





2人参与1评论




摘要:职业规划教育的缺乏,带来了高考志愿填报季“我应该报考什么专业”的迷茫、混乱和困惑,口水和鸡汤中无所适从。种种舆论讨论,并不是以“填报志愿的考生为中心”,带入的并非是考生视角,而夹杂着太多的社会偏见、过来人的厌业情绪、流行的专业鄙视链、失败者的愤世嫉俗、为辩而辩的自我强化,选专业这种人生大事,绝不能交给这种口水,也不能交给专业宣传片中那种自我贴金、自我美颜的鸡汤。

 吐槽青年出品

高考过后进入惯常的志愿填报争论季,看到一直以来舆论为“报不报新闻”“报什么专业”争得面红耳赤,真为孩子们感到担心。观点如此地尖锐对立,每个专业都有铁粉,每个专业又都有坚定的反对者,到底信谁?争论并不是坏事,真理越辩越明嘛,但对于刚从应试刷题中抬起头来、正处于专业选择困惑期、一脸茫然的高中生来说,撕裂的争吵,情绪的口水,可能只会让他们更加迷茫。本来还有一点明白,你们这么一吵,就更不明白了。

报不报法学?报不报社会学?报不报化学?报不报中文?观点截然对立。一个高中生,如果没有经受过职业规划教育,缺乏清晰的专业方向判断,不知道自己的兴趣适配大学哪个专业,很容易在这种舆论争吵中更加迷失。毕竟,这种舆论讨论,并不是以“填报志愿的考生为中心”,带入的并非是考生视角,而夹杂着太多的社会偏见、过来人的厌业情绪、流行的专业鄙视链、失败者的愤世嫉俗、为辩而辩的自我强化,选专业这种人生大事,绝不能交给这种口水,也不能交给专业宣传片中那种自我贴金、自我美颜的鸡汤。

相比“报不报新闻”“报不报法学”“报不报哲学”引发撕裂和纷争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临时抱佛脚,临到填报志愿,才开始关心这样的问题,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交给“别人的灵机一动”“他人的脑袋一拍”,由某种偏见主导自己的关键选择,这也太随意了。这种争论暴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教育,人生的路关键就那么几步,“选择什么专业”这种决定自己未来职业的大事,早就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不是临到填报时才被动关心、受他人导向。

想起一个湖南女孩,叫钟芳蓉,几年前,她以文科676分的成绩考上北大考古专业,震动了大半个考古界,女孩崇拜的考古界权威樊锦诗教授专门写信鼓励她“静心读书”。很多人特别不理解,这么高的分数,报什么专业不行啊,为什么要报那么冷门的、清贫的、未来工作会很辛苦的考古专业?没有多少“为什么”,这就是她的喜欢,她一直关注考古,充满好奇,喜欢这个专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很清晰的定位。所以,她没有问“676分可以报北大哪个专业”,没有报别人眼中赚钱、好就业的“热门专业”,果断选择了让人“意外”的考古。在这个充满茫然、诱惑、随机、浮躁的考后择业季,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口,但愿这样有主见的故事能多一些,少一些“我该报什么专业”的困惑。

谢谢小钟同学,她不一样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主见的灵魂追逐自己热爱之事业的自由模样。当然,考古未必是其“最终热爱”“最终选择”的事业,人在每个阶段的想法不一样,也许历尽千帆之后,她又发现了新的热爱,但她起码在这个重要阶段敢于去自主地做出判断,敢于在价值排序中把兴趣和热爱放在更高的位置。当然,把就业和“养活自己”放在最重要位置,一样值得尊重,甚至是多数人的选择,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是思考后的“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随。

高中后、大学前阶段,像这种有清晰发展方向和主见的同学,并不是太多,这跟应试主导的社会时钟有很大关系,中学阶段的时间都花在刷题上了,答题竞技比拼分数,日常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去思考未来的专业,心灵很少有空间留给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可应试支配的社会时钟就是这样,还没来得及思考人性,高考刚过,考场刚出,就被推到了志愿选择的时钟端口,这几天时间要作出关系未来职业选择和人生走向的重要抉择。平时很少思考,所有问题都集中在这几天:新闻专业好不好?法学专业就业如何?学医是不是很辛苦?机械专业是不是过时了?

不只是中学生,甚至进了大学,职业规划教育仍然是空白,仍然是他人导向,本科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必须要考研?大学四年并没有为就业作什么准备,刚进大学,就跟别人一样,把保研考研当成奋斗的目标,让本来丰富多彩的大学“高中化”,将“旷野”变成了“轨道”。什么叫“卷”?就是没有自己的方向,总在跟随别人的方向。

网上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谈人们对很多专业的误解和无知:对方是学中文的,这话怎么接?要是碰见什么直男直女的话,没准儿就会问他:中文还用学?最受不了的就是,很多人都喜欢问学心理学的同学:你猜猜我现在想的是什么?跟心理学面临“相似”尴尬的。地质学专业的同学,因为总会有人问他们:你看我这块地,风水怎么样?懵懵懂懂,迷迷茫茫,恍恍惚惚,突然来到人生关键处,要在这几天作出影响未来人生方向的决策。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国科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高校,每年想报考该校研究生的考生中有不少是跨专业考研的,说起来,都是当年高考选择了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一篇题为《张雪峰“劝不动”的新闻专业学生,后来怎么样了》的报道,也很感动,倒不是因为那个孩子不听网红劝、坚持选择了新闻,而是,他有自己的某种职业规划,他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在自己找记者和熟悉新闻工作的人了解这个职业后,他最后仍然报了新闻,去了中国传媒大学。他在读书中也意识到,大学存在的意义,并不全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你人格的完善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的中学,缺了职业规划教育这非常重要的一课,这种缺失,带来了高考志愿填报季“我应该报考什么专业”的迷茫、混乱和困惑,口水和鸡汤中无所适从。

其实,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就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即“三适应一奠定”: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文件要求在高中阶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规划。——可惜,应试惯性过于强大,高考指挥棒过于强势,“适应未来职业”的美丽设想并没有得到贯彻,高中的社会时钟里没有留给职业规划教育以时间和空间。

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小学是职业了解阶段,将两万多种不同的职业归纳为15个职业系列,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通过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家政、文艺、医药、旅游等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点尝试选择职业。高中是职业选择阶段,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瑞典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安排6至10周的工作生活定向实践。实践的方式是: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工矿企业,而高年级学生要被安排到某工作岗位工作一两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悉制造业、商业、社会服务等;至少有3种不同的就业部门。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的专用教室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有一个走出校门的实践环节,即学生到企业实习三个星期。

有了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就不会到进大学前才问“我应该选什么专业”,也会对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就拿新闻专业来说,不只是“选什么专业”的问题,需要有整体、综合、前瞻性的规划。关于新闻专业,广外的陆扶民教授做了一个研究,值得学新闻的孩子们参考,他的研究表明:新闻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职业,但却是一个好的“起点职业”,把这个职业作为起点,积累了媒介素养、人脉资源和传播资本后,可以在很多“高端职位”更有竞争优势,作为“跳板”转型时有更好的职业前景。专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命运,在“跳槽”频繁的语境下,这种认知可能需要改变了,职业选择很多时候不是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的长远规划。

经过职业规划教育,可能就不会把就业和赚钱当成“选专业”的惟一指标。决定一个人前途的,永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努力,而不是某种专业身份,人始终处于决定性的中心和主体位置。没有什么专业带着必然赚钱的基因,也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你必然找到好工作。没有不行的专业,只有不行的人,所谓热门和赚钱,只是一种世俗的成功学在一个短时段的数据统计中制造的幻象,这种统计中根本看不到人,忽略了个体的努力及个体的巨大差异。人是自己的努力所定义的,而不是“专业”所定义的,人不是专业的工具。计算机和金融专业里,一堆退学的人,一堆在游戏中成为废才的人,也有一堆找不到工作的人,专业应该背这锅吗?

今天热门的专业,四年后可能就是冷门了,今天在统计数字上赚钱的专业,四年后可能就不行了。专业的“冷热”不断在变,而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会变。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热爱一个专业,那就果断去选择,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热爱是成就一个人最好的内驱力,在热爱中打开一个知识世界,在热爱中让自己思想明智人格健全。工作机会,体面生活,财务保障,是一个人努力的自然结果。牺牲自己的热爱,寄望于他者导向的专业的“热门性”和“赚钱性”为自己未来保底,是舍本逐末。带着热爱去追求,初心有处安放,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说到选择,想起一个著名的“麦穗命题”: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他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大弟子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二弟子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三弟子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高考填报志愿,挑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也是在找“最大的麦穗”,试错成本很高。随便听人忽悠几句就“报”或者“不报”,那是大弟子;犹犹豫豫总是不决,错过最好,那是二弟子。科学理性决策,要向三弟子学习,获得可靠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再作决策。这是经过职业规划教育,才会有的理性。有自己的规划和主见,才能避免鸡汤和口水的干扰,避免“被人一棍子打晕”!





8

主题

3万

帖子

3

听众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7006
威望
8 点
铜板
39793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12 朵

在线时间
40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20-11-2
发表于 2024-6-13 10:16: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9

主题

4万

帖子

34

听众

Rank: 12Rank: 12

积分
96747
威望
1417 点
铜板
45383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501 朵

邮编
643000
在线时间
139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2
发表于 2024-6-13 11: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专业自己选  不要听所谓的专家更不要听收钱的专家的话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收钱   其他啥子都不管的     兴趣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