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这片地处西南,被群山环抱的肥沃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四川盆地的三大母亲河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三条河流被尊称为四川盆地的“母亲河”,它们分别是岷江、嘉陵江、沱江。
它们不仅滋养了四川的万千生灵,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与变迁。

一是岷江。
岷江,位于四川盆地的最西边,自北向南穿越成都平原,在宜宾汇入长江,是四川盆地内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岷江的干流全长711公里,如以大渡河为正源,则全长1279公里,流域面积13.59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890亿立方米,是长江流量最大的支流。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资源,早在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便筑都江堰,“驯服”了岷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二是沱江。
沱江,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绵竹市断岩头大黑湾,南流到金堂县赵镇,接纳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条支流后,穿越龙泉山金堂峡,经简阳市、资阳市、资中县、内江市、自贡市、富顺县等,至泸州市汇入长江。
沱江全长712公里,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51亿立方米。
沱江流域内有成都、德阳、内江、自贡、资阳、泸州等大中城市,是四川省工业集中之地,也是四川最大棉、蔗产地,人口密度之高,冠绝川中其他河流。
三是嘉陵江。
嘉陵江及其两大支流——涪江和渠江,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部,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
嘉陵江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的庞大水系,孕育了包括广元、南充、重庆、绵阳、遂宁、巴中、达州、广安等在内的大中城市。
嘉陵江的重庆段,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在重庆市合川区左纳渠江、右纳涪江,最后在渝中区的朝天门汇入长江。
然而,在四川盆地的三条母亲河中,岷江和嘉陵江的正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不仅涉及到地理学的专业知识,更涉及到地方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认同。
2、岷江的正源之争历史上,岷江曾长期被认为是长江正源,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通过实地勘查,得出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岷江是长江的支流。
岷江传统上有东西两源,水利界仍以东支为正源。岷江东源漳腊河,出自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交界的岷山山系海拔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黄胜关河,出自松潘县岷山山系海拔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两源汇合于川主寺镇漳腊村,始称岷江(古称阔水,又称松潘河)。
但实际上,其从河源学上来说,大渡河才是岷江的正源。这一观点,中科院于2013年予以确认。
传统上,认为大渡河在大金川以上有三源:梭磨河、绰斯甲河(上源为青海的杜柯河、多柯河)、足木足河,现代
大渡河,古称沫水,一般以足木足河(又名脚木足河)为正源,流经阿坝县、马尔康市,接纳梭磨河、绰斯甲河后,始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接纳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再经康定市、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在乐山市城南,于草鞋渡左纳青衣江,东行至萧公嘴与岷江相汇。
足木足河的上源是麻尔柯河,是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满掌乡境内的莫坝东山西麓的玛尔曲,源头坐标为东经100度17分32秒,北纬33度23分16秒,源头海拔高程4579米。
大渡河全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73亿立方米,而乐山大渡河汇口以上的岷江段,河长仅556公里,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41亿立方米。
这三项河流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岷江都远小于大渡河,根据河源唯远、河源唯广、河源唯量的原则,应以大渡河为岷江的正源,岷江应为大渡河的一级支流。
3、探寻嘉陵江的正源嘉陵江的正源之争则更为复杂。传统上,嘉陵江有东西两源:东源陕西省凤县代王山的东峪河(故道水)和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的西汉水。
还有专家认为嘉陵江的正源是发源于甘南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附近草原的白龙江。
2011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确认嘉陵江东源——陕西省凤县秦岭代王山为正源。
白龙江作为嘉陵江传统意义上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流经甘肃省甘南州的碌曲县、四川省阿坝州的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的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再进入四川省广元市的青川县、昭化区,在昭化区昭化镇摆宴坝村的天雄关下汇入嘉陵江。
白龙江,全长576千米,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08亿立方米。
而昭化汇口以上的嘉陵江段,河长仅403公里,流域面积2.72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70亿立方米。
同样是这三项河流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嘉陵江都远小于白龙江,因而应以白龙江为嘉陵江的正源,嘉陵江上游应为白龙江的一级支流。
岷江、嘉陵江的习惯上的正源,都带有人文历史和传统习惯因素,都流经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的区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习惯上的正源,得以延续至今,并得到官方确认。

四川盆地的三大母亲河——岷江、嘉陵江、沱江——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四川的兴衰与变迁,也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灵。
在探寻它们真正源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奥秘,更能够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