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权福出生在自贡富顺县,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杨氏秸秆工艺”,属于第四代传人,小时候经常带着编织好的草席、扇子、背兜等作品在逢场天拿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1997年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前往广州闯荡,做过室内设计、刺绣图纸开发、雕刻等等,但是打工期间,这门手艺活也一直没丢。“虽然在外打工,但对这么祖传手艺还是放不下,我经常喊家里寄点麦秆、高粱、玉米等秸秆材料过来,自己研究秸秆制作技术,一直到2009年回自贡开店。”杨权福说。
指尖藏技,点草为金。《西秦会馆》《恐龙骨架》《伴君鸳鸯》《富贵满堂》这些秸秆画呈现出金子般的自然光泽、深浅不一的明暗纹理,闪耀着细腻的质感……让人很难想象都是田间废草制作而成的。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杨权福的心血。
“咔嚓”“咔嚓”锋利的剪刀从上至下将秸秆剖开,刮刀再将其反复刮平,细若发丝的“金线”逐渐成形。粘贴、碾平、切断、熨烫……围绕着一幅雄狮秸秆画,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顺秸秆工艺品代表性传承人杨权福已坐在工作台前一上午,反复尝试,“秸”尽其用,努力让画里的每一处都尽善尽美。
在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未使用的秸秆片和零碎的小图案散落在工作台上,拱卫着这幅名为《天性》的雄师秸秆画,画作长约一米,画面上雄狮放声长啸,神态慑人,浓密的鬃毛与秸秆的天然纹路交融,动感十足,狮头上的幼狮更让野性与亲情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之美。
把粘好的秸秆烫平整
杨权富正在小心翼翼的烙画
“我将秸秆剪成如头发般的细丝,以不同颜色排出1号到8号,再用小镊子一根一根往上贴,深色的叠加6层,一般的叠加3层,这样做出来的狮子鬃毛才能栩栩如生,为了确保毛发的柔顺,我都不敢开空调,这秸秆画从打草稿开始制作,花了三年时间。”杨权福手上的动作谨慎又利落,他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 (自贡网)
联系方式:15281321070

上一篇: 川啤科技推动生产节能减排
下一篇: 王爷庙恢复对外开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