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开始,“好好休息”成了人们苦恼的议题? 9月20日, #年入过亿女老板谈休息耻辱冲上微博热搜。在最新一期《跟100个姐姐学赚钱》节目中,女老板李海鹰关于请假、休息的经历引发广泛共鸣,不少人从她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在“到底要不要停一下”这个问题前徘徊的年轻人。短暂“休息”带来的似乎是更加无所适从的焦虑,为什么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好好休息”能够引发诸多困扰?所谓的“休息羞耻”究竟从何而来?年轻人又该如何调整呢?  △微博热搜 什么是休息羞耻?对工作生活有哪些影响? “只要是处在休息状态,我就会感到不安,总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应该找点事情去做。” 长期习惯于处在工作状态,闲着没事做便会感到焦虑不安,难得的休闲时刻也会被莫名的羞耻感侵扰,这种普遍存在于打工人之中的状态被网友定义为“休息羞耻”。放假正悠哉地躺在床上追剧,却突然对着平板怅然若失——“用这些时间背点单词该多好!”;约上好朋友出门嗨一天,晚上回家之后却暗自懊悔“学习进度要赶不上了”......在本该休息的时间却不断责问自己,生怕自己因为停下了这一小会而被身边人“赶超”,于是难得的惬意时刻也会被这莫名的“羞耻感”打扰。 生活节奏快,越是想要实现自我的人,越容易受“休息羞耻”所困。哪怕身处假期他们也无法好好放松,时常产生愧疚、焦虑的心理,更有甚者会带病上学、上班。有博主在视频中分享称,上进心让自己感到身心俱疲。持续自我施压、不敢休息,让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强制宕机,长此以往便陷入了“要么在工作,要么在生病”的差劲循环。 为什么休息变得如此奢侈? “只要不在干正事,就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 从“精致羞耻”、“请假羞耻”到“休息羞耻”,形形色色的“羞耻症”不论带有何种前缀, 都似乎意味着只要处于享乐、惬意且放松的状态,羞耻感和罪恶感便会随之而来。对于初入职场的打工人而言,“休息羞耻”可以具象为下班时间看到手机上未读的工作消息,会因为犹豫到底该不该回复而惴惴不安;明明好不容易盼来了年假,却害怕手头的项目因此停滞、害怕会给同事添麻烦而一缓再缓提交申请...... 这种耻感看似来得匪夷所思,实则有迹可循。 首先,在社交软件与工作场景的深度绑定的今天,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使得“隐形加班”成为常态。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的打工人难免时刻紧绷,习以为常的“隐形加班”让人们即使在下班时间也难以全然放松需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其次,将工作视作生活中唯一“正事”的观念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不无干系。社会文化对勤劳工作的过度推崇,以及对休闲时光的偏见,让休息变得“不正当”,老一辈人认为,让生活被工作填满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因为这意味着更多获取财富和跨越阶级的可能,而与之相对的,休闲和玩乐仿佛是一种逃避与懈怠,意味着停滞不前。 前些年,gap year(间隔年)的说法一直风靡在年轻人之间。然而现如今,通往暂时休息的路径愈发狭窄,附加成本越来越高,gap的时间逐渐从一年缩减为一天,甚至一小时,似乎休息就意味着不务正业,“gap year”意味着偏离轨道。正如不少求职者自嘲的那样,有了空窗期仿佛留了“案底”。也是在这一认知的普遍驱使下,慢下来变得不可接受,无形的压力推搡着人们继续前行,人们似乎很难不顾外界的看法纯粹地休息放空。    △各大社交网站上关于享乐羞耻、休假羞耻的讨论层出不穷。 克服休息羞耻,先把注意力回到体验过程上来 “小时候是爸爸妈妈给设定目标,完成了才能去玩。做学生是老师和考试给我们分配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享受假期。成年了也工作了,看似是更自由了,但似乎没有人再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认真休息。” 不少人将生活当作一款限时任务制的游戏,只要按照既定的游戏程序领取任务,按教程完成后自然能够获取应有的奖励和经验值。学生时代的我们习惯于奔赴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任务之中,然而当身份转换、初入职场,这种既定的模式被打破,我们难免对充满不确定的将来感到恐慌,对自身的处境缺乏安全感。 休息羞耻,也有部分源自我们对未来的焦虑和无措。有网友称,自己在休息期间总会有突如其来的紧张情绪。“我这样无所事事是在浪费时间,别人会把我甩在身后。”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向前跑,短暂的歇脚就会导致落后。奔忙的日常能够让人拥有安全感,让人确信自己身处向上的轨道。在同辈压力和现实困境面前,明明累了,却不敢休息。困囿于“休息羞耻”的人们用耻感自我鞭策,继而加速步伐、苛求无缺、持续奔忙。哪怕是非工作时间,也要让休息变得名正言顺,给当下赋予价值和意义。 然而,所谓价值和意义由谁界定?又由谁赋予?功绩主义的认知之下,人被仅仅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工具性的价值被视作人唯一的价值。工具自然不需要休息和玩乐,但人并不仅是换取功劳与业绩的生产工具,我们既需要工作上的井然有序,又需要生活中的放松无序。电影《闪灵》的男主角就是由于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最终情绪全面爆发。当你提前预设了目的,把某件事当作了实现目的的手段,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休息也是一样,休息的意义不应指向更高更远的目的,也不应被当作工具和手段来获取什么。休息,就是纯粹为了休息本身。 事实上,也有不少年轻人逐渐明白,人生有很多种形态,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来生活,不必一味遵循社会时钟去“赶”生活,同时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治愈时刻。比如,用一个休息日大扫除,把家里的角落、家具、餐具等全部擦洗得一尘不染,在家务劳动中不思考任何事;给植物浇水、陪小动物玩耍,沉浸式阅读一本很久没有翻开的书籍,开始一场阅读马拉松;又或是静下来写一篇日记,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纸面,完全腾空大脑的空间。凝神静心,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全身心享受过程。 休息没有固定模式,不是所有的休息都意味着阅尽千帆后的大彻大悟或潜心沉淀后的华丽蜕变。它可以大到是一次筹备良久的环球旅行,也可以小到是好好吃一顿饭、喝一杯茶。它不需要被赋予期待,更不需要因此羞耻。全力奔跑的时候,学会停下来也是一种能力。希望我们都学会并拥有休息的能力,而不是被“休息羞耻症”捆绑。 潇湘晨报记者彭皓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