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周姝
“我来测量,你记录数据”“这组数据要注意它的方位”……11月29日下午,50岁的文物普查员李华礼和年轻队员一道爬坡过坎,趁着日落前的最后光亮,把张伯卿公馆的各项数据记录下来。自今年7月自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以来,全市182名文物普查队员以县域为单位,分为四个小组奔走在一线,对240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守护着自贡的“文物家底”。而李华礼正是贡井区和沿滩区实地调查组组长。
“我们组要对贡井和沿滩的499个文物点进行复查,今天的张伯卿公馆是我们的外业工作最后一站。”李华礼介绍,实地调查工作大致分为外业、内业两部分。
外业有拍照测量、核对记录、绘制草图、无人机拍摄、RTK定位测绘等;内业则是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生成正射影像,制作文物平面示意图、位置图,对文物保存状况进行描述等,上传、汇总至国家文物局的“四普”数据采集系统,最终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历经百年风雨的“国宝”张伯卿公馆是一栋红白相间的西式洋楼,集端庄、大气、精美、俏丽于一身,让人眼前一亮。站在公馆的一角,李华礼熟练地使用RTK定位测绘仪进行数据采集,记录下经纬等信息,另一名队员则运用无人机进行多角度拍摄。
为了准确测量公馆边界,李华礼还需要对42个坐标点一一进行定位,做完这些已经快天黑了。虽然身体已有些疲累,但他的工作并未按下“停止键”,而是转入内业。吃过晚饭后,他要仔细核对每条数据,上传照片,用心填报当天文物点的登记表信息。如此忙碌到深夜,一天的工作才算圆满结束。
“普查对象有六大类、63个细分类别。公馆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是条件很好的文物点。”李华礼一边说,一边打开背包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装备,只见包里面不仅有定位仪、指南针、米尺、单反照相机、无人机等仪器设备,还有镰刀、甩棍等“特殊”工具。“在一些墓葬群、古文化遗址等人迹罕至之处,需要用它们来防蛇、开路。” 2019年至2020年,为摸清文物保存状态,自贡对全市文旅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复查即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复查共查明自贡文化资源有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六大类文化资源点共64858个,这为自贡市开展好接下来的“四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华礼正是当年普查的主力之一,这也让他对“四普”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
在此次四普中,李华礼带领着8名成员,自万物葳蕤的初夏到枝桠枯萎的初冬,穿梭于山峁沟壑、田野乡间,全面摸排文物“家底”。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普查之难还是超出预估——文物点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早出晚归,经常一天要步行2万多步、车行近百公里;队员们的午饭常以干粮为主,寒冷的天气里也是连口热水都难喝不上,要是普查点靠近乡镇,那便是很“幸福的事儿”,可以到小饭店解决。特别是在今年“超长待机”的夏季,藿香正气水、花露水成为“必备品”,由于户外工作防晒、防虫等需要,队员们大多穿着长裤和运动鞋,炙热的阳光和严实的衣着导致他们前胸后背汗湿一片,8名队员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中暑;道路崎岖难行,常靠队员手持镰刀开路,有时路上突然冒出蛇来,吓得队员大叫,有时车辆陷在看不见的坑里,不得不人力拖车,普查车变成“推推车”……
文物普查有苦有难,也有喜有乐。
组员中,既有四五十岁的中坚力量,也有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这让李华礼感受到了丰富经验的引领、新鲜血液的传承。
每一次抵达文物点,他都像见到阔别多年的老朋友般,特别高兴。“一砖一瓦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李华礼说道。
这样的喜悦,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候在普查的路上,有时候在抵达文物点时,为艰辛的文物普查工作增添了许多乐趣,李华礼将它们发布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截至目前已有33条视频。
最开心的,莫过于在普查过程中交上“新朋友”。“每发现一处新的文物点,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也是文物普查最大的乐趣和动力所在。”李华礼说。
(本文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明月高悬,星辰满天。当缓缓合上笔记本电脑的一刹那,李华礼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
“我们组的外业已经结束,下一步就是做好内业工作。”李华礼坦言,每一处文物背后都承载着历史故事,文物普查是在回望历史中传承价值,从而让大家更好地保护、了解家乡文物。
|